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兩岸軍事互信有利和平發展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4-07]     我要評論

謝緯武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 香港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首屆副會長

 日前公布的《201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首次明確提出,兩岸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筆者家族布國共兩黨,跨海峽兩岸,自少年時起親嚐兩岸分裂、對立之苦,也經歷爭取兩岸和平統一,消除政治思想隔閡、敵對之時代大幸。作為億萬歷史見證人之一,筆者深感國防白皮書首提兩岸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是極為適時、極為必要的。

 1949年到1978年近30年中,兩岸政治對立,軍事對抗。1979年至今30多年中,兩岸各自內部政策有重大調整,其中1979年大陸提出「和平統一」對台方針,1987年台灣開放老兵返大陸探親,1991年台灣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自此以武力消滅對方以實現對全中國統治已不是兩岸雙方的目標,但兩岸戰爭狀態仍未結束。

 自1988年以後20年中,由於李登輝、陳水扁的「台獨」政策,兩岸由爭奪對中國的統治權向破壞與維護中國統一之性質轉化,雙方軍事關係一度劍拔弩張。2008年馬英九的國民黨重新執政,執行「不統、不獨、不戰」政策,兩岸關係改善,但分裂與反分裂鬥爭仍繼續,兩岸戰爭狀態依然。

兩岸軍事互信提出適時

 現在提出兩岸軍事互信何以適時?

 首先,兩岸平等協商,兩岸加強互利合作,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成為兩岸民眾的民意主流。2006年4月26日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指出,求和平、促發展、謀合作是時代潮流,應是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這已為4年多來的歷史發展所證實,成為兩岸黨、政、軍、民之主流共識。自2008年3月台灣實現了第二次政黨輪替後,國共兩黨領導人所簽署的「五項共同願景」得到落實,兩岸關係取得歷史性突破和成就,台灣社會形成了反對「台獨」、承認「九二共識」、推動和平發展的重要共識。這成為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因素,成為推動和平發展不可逆轉、防止兩岸關係倒退的重要動力。

 筆者在多個場合聆聽國民黨元老梁肅戎等人和台灣不少社團領袖呼籲國人為統一國家、振興民族而努力。去年4月新同盟會會長、前總政戰部主任、前退輔會主委許歷農將軍曾率領18位退役將領訪問大陸,會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這反映了台灣軍人愛和平、要統一,願與大陸軍人、同胞共同振興中華民族的心聲。

 其次,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深化兩岸交流合作,推動兩岸經濟長遠發展,節省軍費,改善民生,長治久安,安居樂業,展開兩岸功能性合作,共同禦外,是一種實際發生的趨向,並引向兩岸軍事互信成為可能。

兩岸已成為利益共同體

 國共兩黨早已認同汪辜所達成的「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這是兩岸和平合作的政治基礎。兩岸關係現階段的主題是和平發展、交流合作,目標是推動兩岸經濟共同發展,改善民生,謀求雙贏。

 改革開放31年來,大量的台資企業來大陸安家落戶。僅2000年至2009年十年間,台商在大陸的項目超過36,000件,實際使用台資超過250億美元。

 自2009年6月起,台灣經濟部門宣布開放陸資入台,兩岸投資關係出現由單向到雙向的重大轉折。

 2010年9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正式生效。這標誌著兩岸經濟關係進入制度化合作的歷史新階段,意義深遠。兩岸經濟相互依賴程度進一步加深,雙方在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結構整合方面廣泛合作,兩岸已成為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體。

 兩岸各界交流廣泛開展,基層民眾直接交流,奠下堅實的民意基礎。僅2009年,兩岸人員往來達到54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大陸居民赴台交流參訪和旅遊突破93萬人次,首次來大陸的台灣民眾達33萬人。

軍事互信可務實推動

 台灣傳媒、軍民各界高度關注北京發放的國防白皮書。

 台灣軍事發言人當天回應表示,台灣軍方將以穩健務實及循序漸進方式推動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

 這是國共兩黨、兩岸人民都歡迎的台灣軍方態度。雖然「先經後政」,但也應不失時機地開始兩岸政治協商而不能「只經不政」,老是「維持現狀」。看來政治協商的可行路徑似乎是:以兩岸建立軍事互信為開端,繼而協商終止敵對狀態,然後簽訂和平協定,結束中國內戰。這是否就是通過和平談判結束內戰的順理成章的合適步驟?此有教於兩岸政治家、軍方及同胞們。

 筆者家族兩岸親友也和兩岸所有同胞一樣,期盼著兩岸軍事互信早日建立,兩岸和平發展,中華民族早日實現偉大復興。

相關新聞
來論:李怡沒有一點中國人的味道 (2011-04-07)
香江透視:準確判斷政情 冷靜應對競選 (2011-04-07)
冷眼向洋:東亞格局轉折點出現 (2011-04-07)
悼蔡渭衡兄 (2011-04-07)
民筆聊生:將「忙到死、做到癲」放進博物館吧 (2011-04-07)
兩岸軍事互信有利和平發展 (2011-04-07)
來論:反對派製造「被規劃」歪論阻延香港發展 (2011-04-06)
廿四味:必須徹查高盛窩輪事件 (2011-04-06)
發展人民幣業務 提升金融中心地位 (2011-04-06)
「居屋」已是一個著名品牌 (2011-04-06)
「人民力量」勢弱 黃毓民有心無力 (2011-04-06)
中國參與20國集團的對策 (2011-04-06)
利比亞或成第二個「伊拉克」 (2011-04-06)
志強時評:港鐵應承擔公共交通的社會責任 (2011-04-05)
廿四味:最該扣薪的是反對派議員 (2011-04-05)
田園快語:產科設限暫解急 長遠需增人手 (2011-04-05) (圖)
倫敦會議:一個尷尬的「成功」 (2011-04-05)
民主黨跳海騷譁眾取寵 (2011-04-05)
日本對中國戒心太重 (2011-04-05)
明辨是非:反思香港核電安全 (2011-04-05)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