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人民力量」勢弱 黃毓民有心無力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4-06]     我要評論

卓 偉

 剛過去的周日,「人民力量」舉行起動大會,此前黃毓民等人已大力發動支持者參與,預期至少有數千人出席,好向社民連及其他反對派示威,但最終只有700多人出席,不論聲勢及人數比起當年社民連成立時都大為不如。黃毓民以為離開社民連後,支持者也會全數跟隨,再組「人民力量」,拉攏前線及親台勢力等,實力應不致會有太大削弱,結果這次起動大會示威變成示弱,再加上在區議會出選上一縮再縮,在在說明黃毓民的號召力已經江河日下,在政壇日漸被邊緣化。

 黃毓民在社民連內鬥中奪權失敗,為免被陶君行掃地出門,於是先一步帶兵出走,多年的心血為他人作嫁衣,令黃毓民一直耿耿於懷,而且幕後金主為社民連花了大錢,現在幾年時間竟然就失去了掌握權,黃毓民也難向幕後金主交代,於是在他出走前夕,突然到了台灣一行,就是要向金主曉以利弊,要求再開水喉另起爐灶。結果他在回來後,立即高調宣布退黨,並且很快與本港親台勢力、前線等結成攻守同盟,如果不是黃毓民料事如神,預感有被掃地出門的一日,早已厚結外援,否則就是幕後高人代為發功,為黃毓民提供東山再起的本錢。

 初時,黃毓民倒也是志得意滿,吸納了一班愛出風頭、頭上長角、對社會諸多不滿的青年於身邊,加上有網上電台造勢,黃氏本人又善於製造話題,一個狙擊民主黨的假議題就成功吸引了傳媒的廣泛報道,網上憤青也每日狂呼叫好。結果卻再次表明「人民力量」與社民連本質上並無分別,都是在網上逞強的政黨,回到現實立即打回原形。發動支持者參加反預算案遊行,要參加者一起「打小人」,成為了社會笑柄,也凸顯「人民力量」只懂玩花招,華而不實的毛病,及後黃毓民帶隊在中環靜坐,警察一來立即解散,自己一溜煙逃跑,被社民連成員大叫抽水;狙擊民主黨愈說愈縮,由200人到60人再到50人,現在連黃毓民也不再提單挑馮檢基,陳偉業更改口說搶位為先,狙擊為次。立場與社民連沒有分別,那當初他們又為什麼要退黨呢?

 而周日的發動大會更加暴露了「人民力量」動員不力,只是一個鬆散的同盟,黃毓民招降納叛,但所用的都是「講就無敵」之輩,被黃毓民寄以厚望,指定為接班人的「維園阿哥」更是品行不端,失去了《城市論壇》舞台就如洩了氣的皮球,一事無成。這些人物竟然成為「人民力量」的骨幹,其前途也就可想而知。

 更令黃毓民沮喪的是,他以為退黨後可以帶領大批親信出走,但結果退黨的人數遠低於預期,相反過去因不滿黃毓民而離去的社民連前黨員紛紛高調回朝。梁國雄獨掌大權下社民連的路線也愈走愈激,基本上是什麼也不做,有時間就去衝擊示威。相反「人民力量」卻面對兩難處境,鬥激激不過社民連,黃毓民志在奪權不是抗爭,也不是做街頭鬥士;但調整路線又難滿足支持者口味,結果兩面不是人,唯有不斷將狙擊民主黨重複又重複,因為他們根本再沒什麼可以說了。

 現在看來,黃毓民當日出走是錯誤的抉擇,如果「忍辱負重」,未必不能在黨內推倒陶君行,重奪大權,就是小不忍則亂了大謀,走了出來四處碰壁,丟人現眼,從政人就是要知所進退,這是從政的第一規律。

相關新聞
來論:反對派製造「被規劃」歪論阻延香港發展 (2011-04-06)
廿四味:必須徹查高盛窩輪事件 (2011-04-06)
發展人民幣業務 提升金融中心地位 (2011-04-06)
「居屋」已是一個著名品牌 (2011-04-06)
「人民力量」勢弱 黃毓民有心無力 (2011-04-06)
中國參與20國集團的對策 (2011-04-06)
利比亞或成第二個「伊拉克」 (2011-04-06)
志強時評:港鐵應承擔公共交通的社會責任 (2011-04-05)
廿四味:最該扣薪的是反對派議員 (2011-04-05)
田園快語:產科設限暫解急 長遠需增人手 (2011-04-05) (圖)
倫敦會議:一個尷尬的「成功」 (2011-04-05)
民主黨跳海騷譁眾取寵 (2011-04-05)
日本對中國戒心太重 (2011-04-05)
明辨是非:反思香港核電安全 (2011-04-05)
指點江山:普選來臨 建制派應有危機意識 (2011-04-04)
廿四味:杜絕議會暴力 應有強硬對策 (2011-04-04)
挑動勞資矛盾 李卓人火中取栗 (2011-04-04)
《十二五規劃》為香港帶來歷史性機遇 (2011-04-04)
警惕兩地股市或將出現劇烈調整 (2011-04-04)
西方走廊:薩科齊扮「陰陽面」成千夫指 (2011-04-0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