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江透視:準確判斷政情 冷靜應對競選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4-07]     我要評論

周八駿 資深評論員

 在香港經濟和民生的議題上,愛國愛港政治團體必須較之反對派政治團體站得高看得遠看得深,既不與反對派政治團體競爭政策主張更「民粹」,又不簡單地否定對方政策主張中的合理成分,而是提出全面切實可行的政策主張來爭取香港居民(選民)認同。

 以1991年香港立法機關引入地區直選以來兩大對立政治陣營所得選票比率之穩定性而言,香港政治形勢是一直不利於愛國愛港陣營而有利於反對派。

 然而,以香港社會關於「一國兩制」的認識和實踐為主線,結合香港回歸祖國的漸進過程來分析,則看得清:近20年來,兩大對立政治陣營所獲選票大體穩定的比例背後是香港政治態勢已然展開並正在進一步展開的深刻變遷。

 不少人以為當前香港政情頗相似於2003年上半年,其實,有明顯差別。

 2003年6月30日CEPA簽署緊接七一遊行,十分弔詭的現象所折射的是,香港社會關於「一國兩制」的認識和實踐開始由第一階段(只強調「兩制」差異而無視「一國」)向第二階段(經濟講「一國」,政治依舊強調「兩制」差異)轉變。

香港正處於重要的轉折期

 從香港回歸祖國是「承前」向「啟後」轉變看,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聯合聲明簽訂至2002年6月30日特區第一屆政府任期屆滿是「承前」,亦即盡可能保留九七前的一切;而2002年7月1日特區第二屆政府開始推行主要官員政治問責制,緊接著開展《基本法》第23條規定的本地立法,則是由「承前」開始向「啟後」轉變。

 香港回歸祖國由「承前」開始向「啟後」轉變,與香港社會關於「一國兩制」的認識和實踐由第一階段開始向第二階段轉變在同一時點揭開帷幕,不是巧合而是歷史必然。在歷史重大轉變時期,代表傳統和習慣的勢力往往強過代表前進方向的勢力,2003年11月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二屆區議會選舉反對派取勝便是反映這一點。

 儘管過去7年,無論「一國兩制」的認識和實踐還是「承前」向「啟後」轉變,香港都走了頗曲折的路。而今,二者卻都處於具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

 目前,香港社會關於「一國兩制」的認識和實踐大體仍處於第二階段。但是,香港與國家主體經濟不可阻擋不可逆轉的一體化大趨勢正愈益猛烈地動搖著仍強調「兩制」政治差異、企圖將香港政制與西方接軌的勢力。

 雖然多年來盡可能平穩地推動「承前」向「啟後」轉變的艱苦努力遭遇了嚴重挫折,但是,種種「蕭規曹隨」的舉措或失敗或失效,加之香港與國家主體經濟融合滾滾向前,使香港越來越多居民明白—既不可能回到過去,也不可能再走老路。

競選的話語權更難掌握

 誠然,眼下,特區政府管治和施政步履維艱;香港社會既普遍歡迎國家「十二五」規劃支持香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措施,又開始滋長所謂「被規劃」情緒,並且,在新移民是否應該分享特區政府向18歲及以上永久居民每人派發6000港元上形成社會分化。無論是由經濟講「一國」政治仍強調「兩制」差異轉變為認同和接受「一國」是「兩制」的前提和基礎,還是由「承前」轉變為「啟後」,即開啟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紀元,香港都正處於十分關鍵也十分艱巨的關頭。

 在如斯政治環境迎接2011年11月特區第四屆區議會競選和12月特區第四任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競選,愛國愛港陣營所處位置既較之2003年有利—「一國兩制」偉大事業和香港全面回歸祖國較之7年前是顯然推進了,又較之2003年不利—政治上敵友分際十分複雜,競選的話語權和公共議題的設定權很難掌握。

政府務必提高管治能力和施政水平

 政治形勢越複雜越艱巨,政治頭腦越要冷靜。

 對於2011年4月至12月的香港政情演變必須建立客觀全面清醒的判斷。當前香港政治的中心問題是特區政府務必明顯增強管治意志、明顯提高管治能力和施政水平。為爭取選票,反對派政治團體必定千方百計向特區政府發難,這是無法改變也無法迴避的。能夠改變也必須改變的是特區政府的管治和施政。香港未來3個月至9個月的政治形勢是否向著有利於愛國愛港陣營選情的方向演變,取決於特區政府的管治和施政。

 2003年上半年,反對派直接把矛頭指向了中央。7年後的今天,反對派依舊存對抗或反對中央之心,也依舊企圖煽起香港一部分居民(選民)對國家執政黨的敵意或不滿。對此,必須有足夠的警惕。

 在香港經濟和民生的議題上,愛國愛港政治團體必須較之反對派政治團體站得高看得遠看得深,既不與反對派政治團體競爭政策主張更「民粹」,又不簡單地否定對方政策主張中的合理成分,而是提出全面切實可行的政策主張來爭取香港居民(選民)認同。

相關新聞
來論:李怡沒有一點中國人的味道 (2011-04-07)
香江透視:準確判斷政情 冷靜應對競選 (2011-04-07)
冷眼向洋:東亞格局轉折點出現 (2011-04-07)
悼蔡渭衡兄 (2011-04-07)
民筆聊生:將「忙到死、做到癲」放進博物館吧 (2011-04-07)
兩岸軍事互信有利和平發展 (2011-04-07)
來論:反對派製造「被規劃」歪論阻延香港發展 (2011-04-06)
廿四味:必須徹查高盛窩輪事件 (2011-04-06)
發展人民幣業務 提升金融中心地位 (2011-04-06)
「居屋」已是一個著名品牌 (2011-04-06)
「人民力量」勢弱 黃毓民有心無力 (2011-04-06)
中國參與20國集團的對策 (2011-04-06)
利比亞或成第二個「伊拉克」 (2011-04-06)
志強時評:港鐵應承擔公共交通的社會責任 (2011-04-05)
廿四味:最該扣薪的是反對派議員 (2011-04-05)
田園快語:產科設限暫解急 長遠需增人手 (2011-04-05) (圖)
倫敦會議:一個尷尬的「成功」 (2011-04-05)
民主黨跳海騷譁眾取寵 (2011-04-05)
日本對中國戒心太重 (2011-04-05)
明辨是非:反思香港核電安全 (2011-04-05)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