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外匯分析師Neal Kimberley
亞洲新興國家面臨的物價上漲壓力日益加劇,其中主要是進口食品價格上升,新興亞洲貨幣在這場硬仗中要一馬當先。即便當局已經收緊貨幣政策,但物價壓力仍縈繞不絕,因此這些新興亞洲貨幣應進一步升值。
印度央行上周二決定升息50個基點,升息幅度超過預期,以加強對抗通脹的力度。印度央行總裁蘇巴拉奧在央行年度貨幣政策聲明中稱,拉低步步高攀的通脹率應是重中之重,即便短期內會使經濟成長放緩。
助提高對進口食品購買力
亞洲各國央行已經收緊政策以遏制部分由食品價格高企帶來的通脹壓力。貨幣升值會提高對進口食品的購買力,有助於穩定當地食品的價格。而加息則不會起到立竿見影的直接效果。
這一觀點在整個新興亞洲都適用。中國、菲律賓、泰國和越南最近幾個月紛紛加息,馬來西亞去年更是三次加息,但通脹壓力猶存。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上周四再度提高利率。印尼央行4月維持利率不變,但表示其允許印尼盧比升值,以幫助緩解通脹壓力。新加坡亦收緊貨幣政策,利用本幣升值對抗物價壓力。
在食品通脹只因供需不平衡的這種說法還有待考證之際,採取收緊貨幣政策與本幣升值的組合拳具有說服力。雖然加息是應對通脹的典型政策舉措,但只有貨幣強勁才可以抵銷供應減少導致進口食品價格上漲所產生的影響。對這類食品的需求相對來說沒有彈性。
認為全球都面臨馬爾薩斯人口增長理論問題,即人口增長快於食品供給增速,這種觀點有些危言聳聽,但不可否認,人口增加相應地確實需要更多的食品。
同樣,全球化進程提升了世界多個國家的生活標準,人們躋身蛋白質食物鏈,消費牛肉或豬肉等食品,這類食物生產過程中也需要投入更多基本食品。
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有49.7%的人口生活在城鎮,2000年時這一比例為36.1%,儘管其中有統計方法不同的原因,但變化幅度也是相當大的。這種城市大遷徙以及隨之而來的農村人口下降帶來了長期挑戰,因為農業勞動力萎縮,但卻要努力滿足城鎮的食品需求。嚴峻的現實是,收緊貨幣政策對於影響食物供應鏈的氣象現象束手無策。
天氣形勢威脅穀物產區
對印度將迎來大豐收的預期,不能掩蓋全球天氣形勢威脅許多主要穀物產區的事實。
美國東部和南部中西部地區暴雨已經縮減了玉米種植期。美國農業部周一表示,今年美國玉米作物播種只完成了13%,遠低於平均40%的水準。美國國內玉米庫存仍為1930年代以來最低。
去年俄羅斯黑海地區出現嚴重旱情後頒布的出口禁令,以及對乾旱影響2011年德法作物規模和質量的擔憂,亦威脅全球小麥供應。加拿大阿爾伯塔、馬尼托巴和薩斯喀徹溫省雨雪天氣也衝擊作物種植。加拿大作物帶種植完成比率還不到2%,通常情況下這個時候應該完成10%。加拿大是春小麥、硬質小麥、油菜和燕麥的主要出口國。
中國最大的小麥種植區——河南省仍受遲遲不退的旱情困擾。《中國證券報》援引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的話報道,該省小麥受旱面積達107.8萬公頃。河南小麥產量佔全國的26%左右。
在這種供需矛盾背景下,維持本幣強勁必定是新興亞洲決策者抵禦進口食品價格壓力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