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彥
關愛基金去年由特首曾蔭權提出時,早被個別反對派人士打上「官商勾結」的仇富烙印,結果至今只從商界籌得18億元善款。政府仍在努力向商界籌募基金以扶助綜援網外的弱勢社群,以成全商界政府共籌百億的美事。由政府出面呼籲,以號召富人以更大力度扶助基層,關愛基金理念創新,意義深遠,由始至終都沒有批評的道理。可惜好事多磨,基金捐款不但遜於預期,更被不少人士落井下石。批評者忘卻基金根本,只挖枝節瘡疤,奚落嘲諷。基金在襁褓中屢遭戕害,善舉再有創意,在現時泛政治化的社會也難成美事。
商界沒有如預期中熱烈響應,當然有千萬種理由,但深層原因,在於商界擔心被外界批評捐款是「官商勾結」,不過商界以技術理由搪塞過去而已。關愛基金成了洪水猛獸,富人做善事要捱罵,要落得「官商勾結」之名,捐款彷彿「贖罪」。在一片「仇富」聲中,加上基金運作不斷被批評,鮮有建設性的正面建議,試問在這樣的氛圍下,再有心的商人也不會受到政府感召踴躍捐輸?那些曾經謾罵基金的幫兇,今日更本末倒置,將基金今日的苦果視為基金策略的失敗,不去反省自己有份造成今日基金捐款匱乏的窘局。
做善事捱罵 誰會去捐款
其實,基金的本意非常明白:扶助香港社福制度以外未能受惠的弱勢社群,正是基金成立的目的所在,這正好針對過去在官僚制度下備受忽略的一群。關愛基金大派用場,緩解了「N無人士」被排擠於外的社會問題,成為社會矛盾的緩衝閥。可是這些基金的作用卻鮮有提及,批評者只知批評政府籌款不力,基金成效存疑,還要質疑應否支持政府在立法會內申領50億元基金作為政府配對部分,批評非驢非馬,人云亦云,別無新意,對於基金順利推行沒有絲毫幫助。
關愛基金在香港是個新概念,成立之初,未盡完善情有可原,但既為善事,何妨積極創建,填補社福制度所不能觸及的空白。可是批評者當初對基金指手劃腳,只有消極批評,從沒有以積極的角度,為基金的技術和理念改良修正。他們寧可解散基金,沿用傳統套路向商界籌募經費,也拒絕同心協力,共同商議完善基金的策略。如果認為基金目的不明,我們可以設法明瞭它;如果認為基金方向有歧異,我們可以設法改善修正;如果認為基金用不得其所,我們可以設法用得其所,正反嘗試,上下求索,如此方為福利事業的正途。只用豆大眼光放大實行中遇到的困難並斷言放棄,不過因噎廢食,最後還是一事無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