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從笨小孩說到劉姥姥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6-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 電視劇《紅樓夢》中劉姥姥進大觀園。 網上圖片

王兆貴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台灣發行新的一元硬幣,圓面比原先五角硬幣小,並重迭使用過一段期間。有個小孩,你若拿著一元和五角各一枚硬幣讓他挑,他總是選那個看起來大一點的五角硬幣,而且屢試不爽。因此,大家都認為這個小孩很笨。

 有個好心人不相信,就親自試了一次,結果的確如此。他有點看不下去了,於是就開導那個小孩:你難道不知道這兩種硬幣哪個更值錢嗎?小硬幣的價值是大硬幣的兩倍啊!這個小孩小聲地回答說,我如果選那個一元的,以後就不會有人跟我玩這個遊戲了。

 這個故事也許是虛構的,但其中的道理卻並不虛:看起來愚笨的做法,可能是聰明的。自己的選擇比別人的評價重要;長遠的利益比眼前的境遇重要。

《紅樓夢》中的劉姥姥,是個目不識丁的鄉下老太太,所以能暢遊大觀園、醉臥怡紅院,受到賈母的歡迎,成為座上賓,一是確屬遠親,儘管八竿子打不到;二是年齡差距不大,說得上話;三是善良正直,樸實可愛,給大家帶來歡聲笑語無限。即使鳳姐像導演小品那樣有意編排她出醜,她也照演不誤,讓賈母等一干貴婦人領略到大宅院內享受不到的樂趣。

 劉姥姥表面上笨手笨腳,心裡卻是一肚子數。窮人缺的是錢財,但並不缺乏智慧,只要撇下面子問題,剩下來的問題就好辦了。從劉姥姥對賈府諸人的觀察和應對來看,她並非沒有察覺到鳳姐等人蓄意捉弄她,而是心知肚明,不動聲色地一直扮演著「笨小孩」的角色。事後,鴛鴦私下裡賠不是,劉姥姥說:「姑娘說哪裡的話?咱們哄著老太太開個心兒,有甚麼惱的?你先囑咐我,我就明白了,不過是大家取笑兒。我要惱,也就不說了。」劉姥姥心裡確實是明白的,她不僅明白賈母、鳳姐等人在榮國府中的地位和能量,更明白自己到這裡是幹甚麼的,角色定位是甚麼。

 沒來榮府之前,劉姥姥就有過一番計議和掂量,她對女婿說:「當日你們原是和金陵王家連過宗的,二十年前,他們看承你們還好,如今是你們『拉硬屎』,不肯去就和他,才疏遠起來。想當初我和女兒都去過一遭,他家的二小姐著實爽快,會待人的,倒不拿大,如今現是榮國府賈二老爺的夫人。聽見他們說:如今上了年紀,越發憐貧恤老了,又愛齋僧佈施。如今王府雖升了官兒,只怕二姑奶奶還認得咱們。為甚麼不去走動走動?或者他還念舊,有些好處,也未可知。只要他們發點好心,拔根寒毛,比咱們的腰還粗呢!」

 只有目的清楚,頭腦才會清醒,心理才會自信,行動才會自覺。掂量了一番後,劉姥姥對女婿說:「你又是個男人,這麼個嘴臉,自然去不得;我們姑娘,年輕的媳婦兒,也難賣頭賣腳;倒還是捨著我這副老臉去碰碰。果然有好處,大家也有益。」於是,她便帶著外孫板兒上路了。這一老一小登門,不僅面子上拉得下來,還能博得更多的同情分。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劉姥姥所料。儘管是「摸著石頭過河」,但目的達到了,且遠遠超過了預期。

 初來榮國府時,劉姥姥心裡不摸底,不免有些眩暈,有些戰戰兢兢,有些笨嘴笨舌的,當她看清了這個大宅門的底細,腦筋便活絡起來,話語也順流多了。二進、三進榮國府時,她便駕輕就熟了,心眼轉得快,應對不走板,合本份而得體,能發揮而風趣。特別是說起鄉下的事兒,她變被動為主動,讓那些貴婦人們跟著她的話題走。編個故事出來也能吊胃口,竟讓寶玉信以為真。

 劉姥姥先後三進榮國府,在給大觀園帶來了無窮樂趣的同時,收穫頗豐,不僅禮遇高,開了眼,實惠也多。賈母帶頭,各位夫人、小姐乃至丫鬟都紛紛解囊相贈,銀子、衣物、用具、點心、丹藥等一大包。寶玉還把劉姥姥喝過、妙玉想扔掉的那隻成窯五彩小蓋盅也搶救下來了,送給她帶走。對賈府中人來說,這些不過是盈餘之物,而對鄉下人來說,卻是一筆難得的財富。

 當然,我們不能由此得出「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這樣的結論,但是,笨小孩和劉姥姥的故事至少告訴我們,原生態的語言和智慧,看似樸實笨拙,其實透著聰明。看過倪萍《姥姥語錄》的人,難道不感到這裡面說的都是人生的大智慧嗎?有意思的是,賈府敗落後,反倒是這位被鳳姐愚弄的鄉下老太太搭救了她遇難的千金。你看,誰更愚蠢,誰更聰明?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從笨小孩說到劉姥姥 (2011-06-08) (圖)
古今講台:龍捲風與龍 (2011-06-08)
亦有可聞:冰片龍腦 (2011-06-08)
古典瞬間:對「方解著衣吃飯」認識的反差 (2011-06-08)
來鴻:鄧林:自然的簫聲 遠古的回音 (2011-06-08) (圖)
歷史與空間:幾首僧人詩的欣賞 (2011-06-07) (圖)
亦有可聞:學者四失 (2011-06-07) (圖)
豆棚閒話:謀利 (2011-06-07) (圖)
詞話詩說:枯榮 (2011-06-07)
歷史與空間:中國書院的傳統 (2011-06-04) (圖)
豆棚閒話:蛻 變 (2011-06-04)
文化觀察:閱讀和寫作 (2011-06-04)
文化觀察:又是一年春草綠──讀《梁遇春文集》 (2011-06-04) (圖)
歷史與空間:一鍋燴三「悔」 (2011-06-01)
亦有可聞:瞿秋白的鐵骨柔情 (2011-06-01)
古今講台:明天有沒有電 (2011-06-01)
人文世相:語言囚籠 (2011-06-01)
心靈驛站:莫讓心情先白頭 (2011-06-01)
歷史與空間:何時罪己? (2011-05-31) (圖)
亦有可聞:官話、普通話、國語 (2011-05-3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