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淺談中國畫中的題跋和印章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6-1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徐麗莎

 在三百多年前被一分為二,分藏於內地及台灣的《富春山居圖》(圖一)終於可以「合璧」了。元朝黃公望 (1269-1354)《富春山居圖》繪畫的是浙江秀美山河,於明朝末年被火燒成兩段。浙江省博物館收藏了前段較小部分,稱為《剩山圖》,另一段較長的稱為《無用師卷》,則收藏於台北的故宮博物院。倘要證明《剩山圖》是《富春山居圖》的「另一半」,畫幅內也能找到一點點的線索。《剩山圖》在民初時為上海的收藏家吳湖帆(1984-1968)所得,而畫後有沈尹默(1883-1971)吳氏所題:「元黃子久富春山居圖卷真跡燼餘殘本」。後面又題「此為荊溪吳氏雲起樓所藏」,「雲起樓」是明末收藏家吳之矩的書齋。而《剩山圖》左上角有一個因火燒、重裱而餘下右半邊 「吳之矩」的收藏印,正正與《富春山居圖》的《無用師卷》六段接紙處都有出現的騎縫印一樣,可見這兩圖是有關聯的。以上只是對整個鑑定過程的泛泛之論,卻可見中國畫中的題跋和印章,除了能用於創作之外,對於古代書畫欣賞,以至於鑑定都起一定的作用。

 題款又稱題識,也稱款識。這裡的「識」讀「誌」,因指的是作者簽署名號的標誌和記號,此外也包括創作時間、地點以及題目,也可以加入詩文,則變為長題。因長題用了更多的文字表達,故能使觀賞者更深入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等資料和含意。不過,中國畫並不是一開始就那麼重視題款,一直到北宋,仍有許多作品沒有題上畫家的名字,也少數有題款,即算有,也往往是題在石縫、樹幹等不容易讓人發現的地方。譬如北範寬《谿山行旅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範寬」二字便隱藏在畫的右下角一叢樹葉裡。到了南宋,米友仁(1074-1151)的《瀟湘奇觀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才發展到長篇大論的題款。觀賞者才可透過長題而知道米氏的創作原因、所喜愛的山水景色模樣和繪於「紹興乙卯孟春建康官舍」的資料等。遞至元、明、清時期,題款更成為畫家在圖畫以外抒發情感的工具。正如王冕(1287-1359)《墨梅圖》(現藏上海博物館),繪畫是象徵文人高潔風骨的梅花,畫面上還有五首王冕的題詩,其中一首雖非直接提及梅花,但顯然知道他是說梅花,詩文是:「明潔眾所忌,難與群芳時。貞貞歲寒心,只有天地知。」元代漢人在蒙古人的統治下,講求節氣的文人才華未展,卻安慰自己這份貞潔的心只有天地才知曉。

 「題」除了題款之外,還有用於鑑賞的題跋。當我們見到一件書畫作品,鑒賞之餘,有所感想,於是形成了一篇鑒賞的文字,這在文體上便屬於「跋」。段玉裁(1735-1815)《說文解字注》說:「題者,標其前,跋者,繫其後也。」題跋的人可以是作者本人,或是他人(包括當時的人和後世的人)所作。題跋的內容可以是敘述性文字,如表示在怎樣的情況下鑑賞作品;又或是抒情文字,如欽佩作者或作品、由作品主題油然而生的情感和詩詞等。當後世的觀賞者讀到畫上的題跋時,也可以於賞析作品的角度,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中國的印章起源甚早,亦已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印章本有標記憑信的作用,在畫作中鈐印當然以畫家的姓名、字號為最常見,其次也有用齋室之名。另外,也有鐫刻詩詞和成語的「閒章」。「閒章」絕非不重要,反而有助於引發欣賞的趣味。明末清初的石濤(1642-約1707)有一方「搜盡奇峰打草稿」(圖二),內容是他的創作心得,鈐在畫上說明了畫家筆下奇景是有真實憑據的,也道出石濤的山水是他行萬里路的結晶。除了作者本人,題跋的人也會用印。此外收藏家也會用印,通稱為「收傳印記」。

 題跋印章的位置得宜,可以成為畫面構圖的一部分,並提高作品的藝術水平。而一幅古畫經過代代的輾轉相傳、增添收藏家的題跋印章後,我們就能從這些線索知道這幅畫的流傳故事了。這裡說一則《江行初雪圖》的故事:《江行初雪圖》的卷頭有五代南唐李後主李煜(937-997)題「江行初雪畫院學生趙幹狀」(圖三),畫中雖沒有畫家的題款,但其主子卻為他作了紀錄。我們在北宋內府收藏目錄《宣和畫譜》中見到《江行初雪》的條目,可知當李後主失去政權,這幅畫就轉至宋代首都汴京內府。在後隔水(畫後面用來隔界的裱件)上有一方「明昌御鑑」是屬於金章宗(1168-1208)的鑑賞印章,說明金朝取代北宋政權後,《江行初雪》又到了金的京城(現在的北京)。在畫面上還有「天曆之寶」章,是忽必烈孫元文宗(1304-1332)的,可見隨著改朝換代,這畫又「易主」了。之後,明初點收來自元宮廷收藏時,又鈐上了「典禮紀察司印」,可以確定它曾在明代宮廷之中。到了明末,《江行初雪》與不少皇室藏品都流落民間。直到乾隆時期,才又進入了清內府,乾隆皇帝在畫卷的開首部分題了詩文。時至今日,它就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裡,成為普世共賞之美。

 可見題跋印章是古畫「看得見的過去」,為鑑賞者提供證據,並增添欣賞趣味。然而,當我們見到巨型印章「乾隆御覽之寶」,雖可證明作品在十八世紀以前入藏清宮,但它卻往往鈐在畫面高頭正中央,把畫面堵塞,又真是教人哭笑不得的。(本文及圖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淺談中國畫中的題跋和印章 (2011-06-11) (圖)
生活點滴:何處覓粽葉 (2011-06-11)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2011-06-11)
文化觀察:布熱津斯基:戰略家的塗鴉之作 (2011-06-11) (圖)
歷史與空間:從笨小孩說到劉姥姥 (2011-06-08) (圖)
古今講台:龍捲風與龍 (2011-06-08)
亦有可聞:冰片龍腦 (2011-06-08)
古典瞬間:對「方解著衣吃飯」認識的反差 (2011-06-08)
來鴻:鄧林:自然的簫聲 遠古的回音 (2011-06-08) (圖)
歷史與空間:幾首僧人詩的欣賞 (2011-06-07) (圖)
亦有可聞:學者四失 (2011-06-07) (圖)
豆棚閒話:謀利 (2011-06-07) (圖)
詞話詩說:枯榮 (2011-06-07)
歷史與空間:中國書院的傳統 (2011-06-04) (圖)
豆棚閒話:蛻 變 (2011-06-04)
文化觀察:閱讀和寫作 (2011-06-04)
文化觀察:又是一年春草綠──讀《梁遇春文集》 (2011-06-04) (圖)
歷史與空間:一鍋燴三「悔」 (2011-06-01)
亦有可聞:瞿秋白的鐵骨柔情 (2011-06-01)
古今講台:明天有沒有電 (2011-06-0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