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來鴻:Chinglish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6-14]     我要評論

葉璧光

 每逢周末,我會和一班朋友結伴行山。其中我最喜歡的夥伴,是一位朋友的十四歲女兒嘉莉。嘉莉聰明伶俐,比她的同齡人成熟,她分析力強,常識豐富,對許多問題都有她的獨立見解。我們常常邊走邊聊天,有時會討論一些具爭論性的話題。

 這天,我們從Chinglish談到母語和方言的問題。

 何謂Chinglish?顧名思義,ChinaEnglish,中國式英文,亦即洋徑濱英文的意思。

 嘉莉是四川人,但她在美國出生,六歲那年她父親被公司派到香港工作,一家人移居香港。由於全家都不懂廣東話,唯有把女兒送到英基學校協會屬下的學校就讀,英基學校是用英語教學,沒有中文科目,所以雖然嘉莉在香港長大,但完全不會聽講廣東話。我和嘉莉交談的語言是英語和普通話。

 嘉莉認為她的母語是四川話,而她的第一語言是英語。她在家裡和長輩講四川話和普通話,她認為自己懂得普通話就無需學廣東話,她覺得在香港懂英語就應該不會有語言障礙,甚至到全世界也行得通。嘉莉強調,母語這名詞是指父母親的語言,是孩子牙牙學話時最早接觸的語言,但並不一定是閱讀和書寫語言,第一語言則是接受教育的工具。所以,雖然她不會閱讀中文,但有了良好英語基礎,就已經足夠考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

 於是我問她:我父母是上海人,但我和兄弟姊妹、朋友日常談話用的是廣東話,在香港接受的是中英文雙語教育,在外國居住二十多年,在工作上用的是英語。以她的理論來看,我的第一語言和母語該是甚麼語?

 嘉莉回答我說:有時母語這個詞不能一概而論,要因人而異。在雙語環境長大的兒童,可能會有一個以上的母語。以我的情況而言,上海話和廣東話都是我的母語,第一語言則是英文。哈!講得還有點道理嘛,年紀小小的嘉莉,一時搞到我無語。

 回家路上,在西貢往九龍的雙層巴士上,我聽到後面座位的一個七、八歲的男童,用破碎的、沒有文法的英語在和一個女人對答,非常刺耳。起初我還以為是帶著孩子的菲傭。下車時回頭一看才知道,原來那女人是孩子的媽媽。噢,她在跟自己第一語言是英文的孩子講英文。

 在香港,這種情景屢見不鮮。許多中國孩子從幼兒班就開始學英語,然後小學就讀國際學校,而父母的英語水平卻很差,只能說Chinglish英文,他們想鍛煉孩子學英文,自己也想跟孩子練習英文,結果讓孩子的語言變成這種不倫不類的『香港竹星』。中國人住在中國,竟然用自己不熟悉的外語來和自己的孩子溝通,看上去實在有點荒謬。其實,批評別人容易,實際上自己也是一樣。我很慚愧,由於在雙語環境長大,我自己也是常講Chinglish的呢。可能這也是很多香港人的通病。

 按照嘉莉的邏輯,這種現象該怎麼解釋呢?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帝王封官的「潛規則」 (2011-06-14) (圖)
人文世相:歌德與開元宮人袍中詩 (2011-06-14) (圖)
來鴻:Chinglish (2011-06-14)
古典瞬間:官場動物張說 (2011-06-14) (圖)
歷史與空間:淺談中國畫中的題跋和印章 (2011-06-11) (圖)
生活點滴:何處覓粽葉 (2011-06-11)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2011-06-11)
文化觀察:布熱津斯基:戰略家的塗鴉之作 (2011-06-11) (圖)
歷史與空間:從笨小孩說到劉姥姥 (2011-06-08) (圖)
古今講台:龍捲風與龍 (2011-06-08)
亦有可聞:冰片龍腦 (2011-06-08)
古典瞬間:對「方解著衣吃飯」認識的反差 (2011-06-08)
來鴻:鄧林:自然的簫聲 遠古的回音 (2011-06-08) (圖)
歷史與空間:幾首僧人詩的欣賞 (2011-06-07) (圖)
亦有可聞:學者四失 (2011-06-07) (圖)
豆棚閒話:謀利 (2011-06-07) (圖)
詞話詩說:枯榮 (2011-06-07)
歷史與空間:中國書院的傳統 (2011-06-04) (圖)
豆棚閒話:蛻 變 (2011-06-04)
文化觀察:閱讀和寫作 (2011-06-0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