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資深評論員
最近七八年來,香港經濟轉型、政治轉變和社會演進是十分地艱難,不能夠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即香港一些居民需要經歷曲折甚至挫折才會明白,香港特別行政區必須融入國家,而香港的中國籍居民必須認同中國人的新身份。請看:有人是如何自鳴得意地誇耀其所屬政治團體為港珠澳大橋工程設置障礙是為七百萬香港居民「造福」;有人是如何千方百計地為其服務的外國主子在香港政制發展和管治架構中謀取利益。特區政府和社會有識之士如果看清風險,就應當行動起來,努力推行國民教育,避免香港多數居民一定要品嚐了香港經濟遭受嚴重損失的苦果才醒覺。
香港特別行政區即將在香港中小學推行的國民教育,應當是香港社會廣泛而持久地推行關於「中國人」身份認同的文化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這一項工作作為一項重大文化工程,必須由特區政府負起領導和指導的責任。
在當今世界上,各國(地)文化建設,如以一種產業而言,具體項目(譬如文化設施)經營主要是由私人機構來承擔;涉及社會核心價值建設和影響社會發展方向的文化活動,則是在鼓勵私人機構和個人積極參與的同時,由政府擔負起不可推卸的領導責任,一些重大項目和活動甚至必須由政府組織實施。
國民教育有助擺脫「殖民管治」影響
香港特別行政區剛從英國長逾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管治」平穩過渡而來,特區政府就更加負有義不容辭的職責,必須帶領七百萬香港居民特別是佔其中絕大多數的中國籍居民,擺脫「殖民管治」的影響。國民教育的宗旨即在於此。這不是尋常意義的文化活動,而是香港回歸祖國的神聖事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
鑒於「殖民管治」的傳統影響和國際政治的現實影響,特區政府顧及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香港社會相當一部分人對於國民教育的抗拒,所以,在即將於中小學推行的國民教育科中,擬由學校自行決定其教材和教學方法,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正因此,特區政府必須在全社會持續地舉辦各種類型的國民教育活動,配合和促進中小學的國民教育。
換言之,即將在香港中小學推行的國民教育是香港國民教育的一個途徑,香港社會的相關活動是香港國民教育的另一個途徑,二者相輔相成,香港國民教育才能夠取得應有成效。如果以為只要在香港中小學裡做了「功課」便萬事大吉了,那麼,至少是一種幼稚的念頭。
在香港中小學和全社會同時開展形式多樣的國民教育,不能被污衊為「洗腦」。所謂「洗腦」是指以強制方式灌輸片面的觀點和扭曲的事實。只要在香港中小學和全社會都允許各種觀點展開討論和辯論,鼓勵和幫助中小學生和香港社會大眾直面國家歷史全貌,那麼,國民教育就是一項科學、健康和不可或缺的文化事業。
相比較,香港某些政治團體在外部政治勢力的策動和支持下,數十年來一直就國家現代史某一事件持續地進行片面而扭曲的宣傳,那種偏離科學歷史觀的言行,其實正是在對香港年輕一代「洗腦」。
樹立「中國人」的身份認同
中國探索現代化的道路十分艱難和曲折。在數百年或數千年之後我們的後人回首望20世紀中國歷史,應該可以做比較概括而準確的描述,如同我們今天總結數百年或數千年之前的中國歷史。然而,當下,欲對最近數十年中國歷史的某個片段下一個簡單結論,卻是十分困難,極具爭議性。然而,歷史前進的步伐不容許創造歷史的人們糾纏於歷史某一片段。糾纏於歷史某一片段,不啻欲歷史車輪停留於某一時間。在香港,那些以中國現代史某一事件大做文章的政治團體、政治人物,正是企圖將香港回歸祖國的車輪滯留於某一時點上。
我在本欄已說過,推動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中國籍居民樹立關於「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不是要求香港居民對國家已經、正在和將來發生的種種都持肯定的態度,而是強調對於自己國家的態度必須是以自己作為國家公民的一員為基本前提。
毋庸諱言,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的國籍和身份認同是一幅色彩斑駁的圖畫。這是歷史形成的,給香港推行國民教育造成難以估量的困難;決定了國民教育不僅需要在香港中小學和全社會同時以文字、聲音和圖像等多種方式來推行,而且需要結合香港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的正面經驗和反面教訓活生生地來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