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造神─以城隍神為例說明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7-2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位於香港油麻地的城隍廟。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馮志弘

 香港俗話說:「城隍廟咁近,都唔求番支好籤?」(城隍廟這麼近,都不求一枝好籤?)於是,闔家上下,扶老攜幼,燒香拜神。祈求內容不外乎身體健康、事業姻緣、學業財運、平安大吉。

 且慢!誰是城隍?城隍管啥事?法力如何?官階幾品?

 都說拜神講求心安理得。何必事事尋根究底呢?此話其實十分費解。人間還得講五綱倫常,名正言順,何況神明?倘若神界有知,看世人拜神不僅逆亂體統而且僭越失禮,萬一神明降罪,誰來擔當?拜神,還是讀一點歷史的好。

 歷代學者多把城隍信仰溯源於《禮記.郊特牲》。《禮記注疏》卷二十六載:「天子大蠟八」,東漢鄭玄注:「所祭有八神也。」唐孔穎達疏:「蠟祭有八神,先嗇一(神農),司嗇二(后稷),農三,郵表畷(田間廬舍)四,貓虎五,坊六(堤坊),水庸七(城隍),昆蟲八。」在「八神」中的第七位,「水庸」,就是城隍。「水」就是「隍」,「庸」就是「城」,合指守護城池之靈。如果留意「八神」的排序,可以發現首五位的神明都直接和農業相關。城隍神的名次尚且在寓意免除鼠害的「貓虎神」之後,僅在昆蟲神之前,地位很低。這當然和「以農為本」的思想有關。此外,在《禮記》中,保守山川河嶽的神明大都無形無體,屬於「靈」(spirit)的一種,尚未形成後世「城隍爺」的說法。

 隨著古代城市發展,城隍神的地位逐漸提升。好像盛唐名相兼文學大家張說就有〈祭城隍文〉,說「山澤以通氣為靈,城隍以積陰為德,致和產物,助天育人。」雖然如此,唐代的城隍也不見得法力無邊。例如戴孚《廣異記》就記載開元年間,城隍神曾向滑州刺史韋秀莊求救。故事中的城隍「長三尺許,紫衣朱冠」,反映了唐代城隍開始有了人的形象。城隍為甚麼向韋秀莊求救呢?事緣當時黃河之神欲毀城池,城隍神自言「恐力不禁,故來求救於使君(韋秀莊)爾。若得二千人,持弓弩物色相助,必當克捷。君之城也,惟君圖之。」(引自《太平廣記》卷三百二)就這個故事而言,護城之責,還得合人、神之力方能成事。

 另外,李白〈天長節度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記載了韋良宰在「大水滅郭,洪霖注川」的時候出言恫嚇城隍,說:「若一日雨不歇,吾當伐喬木,焚清祠。」唐肅宗時的李陽冰比韋良宰寬容一點,他給城隍多一點時間,說「五日不雨,將焚其廟。」(〈縉雲縣城隍神記〉)上述兩則記載的結局當然都是「及期大雨,合境告足」。只是可憐了城隍神為人脅迫,幾乎清祠不保罷了。

 限於篇幅,上述聊聊幾筆,以偏概全。但也粗略可見唐代城隍信仰已頗為流行。雖然如此,總的來說,唐代或以前城隍地位不高,法力有限。而且他主要管城市整體的安危禍福,較少關注個人的健康事業姻緣財運。到了宋代,城隍的地位又高了一些,陸游說「自唐以來,郡縣皆祭城隍,至今世尤謹,守令謁見,其儀在他神祠之上。」(〈寧德縣重修城隍廟記〉)然而,城隍信仰的黃金時期,還得待明太祖朱元璋而後始。

 《明史》卷四十九記載,洪武二年(公元1369)朱元璋封天下城隍,且按管治城市規模的不同,城隍又有不同官階。例如京都的城隍是「承天鑒國司民昇福明靈王」,開封、臨濠、滁州等城隍皆封「王」;府城隍封「威靈公」,秩二品,州城隍封靈佑侯,秩三品;縣城隍封顯佑伯,秩四品。於是「城隍之祀,一如郡縣有司官」(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五)。明朝廷又規定「新官赴任,必先謁神與誓,期在陰陽表裡,以安下民。」「於是城隍神之重於天下,蔑以加矣。」(葉盛《水東日記》卷三十)另一方面,也由於城隍廟遍布天下,老百姓搞不清楚城隍的原始功能,「見神就拜」,於是把許多關於自身福祉的祈求,都派到城隍頭上。城隍神也因此由保護一城安全的神明,變為兼管個人家庭的多功能神祇。

 為甚麼明太祖要封天下城隍呢?《續文獻通考》卷七十九引朱元璋之言,說:「朕設京師城隍,俾統各府州縣之神,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倖免。」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三的記載更直接,朱元璋說:「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明太祖封城隍最主要的原因是從政治民心穩定的角度考慮,看不出皇帝真的相信有城隍神這麼一回事。何以見得呢?原來,明初的城隍,除了由來已久,深入民心的舊城隍外,其餘新任、或姓名無考的城隍都由朝廷任命和選拔。《明集禮》卷十四「專祀嶽鎮海瀆天下山川城隍」的〈總序〉乾脆謂之:「或遷就附會,各指一人以為神之姓名」。這種苟且的處事方式,對神明不敬之甚;封神的胡鬧,也實在荒唐。

 問題來了。當神明由人間的朝廷來分封,「人界」和「神界」的畛域變得模糊不清。從某種意義說,皇帝可以封城隍,說明了他的地位甚至高於某些神靈。由此,神明不再是超越人間的力量(儘管皇帝也叫「天子」,這種講法也就姑妄聽之好了)。人、神的界線混淆以後,老百姓也往往把現實中對官場腐敗的反感,投射到神界。只要翻開清代袁枚的《子不語》和《續子不語》,就可以看到許多城隍酗酒、好色、強搶民女、貪污腐敗的故事,這還沒有計算其他神明的惡行。燒香供奉這些城隍,也真是為虎作倀了。

 為甚麼城隍信仰在古代愈趨流行呢?清人方觀承在《五禮通考》的按語中說得好:「城隍之神,不見於經……其昔微今盛,則由封建變為郡縣,故城隍之保障特重,洵篤論也。蓋禮與時宜,則神隨代立。」著實一矢中的。原來,城隍地位的提高,也不過是順應人世的發展,「因人而貴」而已。

 但這就糟糕了。如果神明的意義不過是因為「禮與時宜」的「隨代而立」,那麼,我們又如何能夠信得過這些由人來創造、封立的「神明」?而且,講求「自我感覺良好」的「拜神」,說穿了,不過是「自我中心」的表現,似乎也不一定得到神明庇佑。畢竟,倘若神明真的「天上」有知,你說「心安」,祂不一定覺得你「理得」;你說「心誠」,祂仍然可以讓你的祈願「不靈」。做菜吃飯洗牙也不可以隨隨便便,更何況敬奉天上地下宇宙穹蒼的神明?

 「十元八塊,一柱清香,呼之則來,揮之則去,還得許你有求必應!」──這樣的「奴神思想」,也算是一種實用主義吧。於是,拜不拜神、拜哪個神、孰真孰假、如何拜神、如何「理得」方可「心安」,大概還是中國老百姓茶餘飯後,值得想想的事情。(本文及圖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造神─以城隍神為例說明 (2011-07-23) (圖)
生活點滴:似乎回到故鄉小河 (2011-07-23)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2011-07-23) (圖)
文化觀察:概念中的「衝突」 (2011-07-23)
歷史與空間:緬懷法海奇葩——弘一大師 (2011-07-20)
來鴻:中國優美深邃的荷文化 (2011-07-20)
古今講台:想起盤古氏 (2011-07-20)
心靈驛站:那些又痛又暖的往事 (2011-07-20) (圖)
人文世相:阿米甚人 (2011-07-20)
歷史與空間:非禽非獸真禽獸 (2011-07-19) (圖)
豆棚閒話:「未察虛實」 (2011-07-19)
亦有可聞:官 癮 (2011-07-19) (圖)
詞話詩說:雞蛋愛石頭 (2011-07-19)
歷史與空間:楊絳百歲心不老 (2011-07-16) (圖)
來鴻:濕之韻 (2011-07-16)
文化觀察:退稿信 (2011-07-16)
文化觀察:識人七法 (2011-07-16) (圖)
歷史與空間:放心與放手 (2011-07-13) (圖)
古今講台:古姓伏羲氏 (2011-07-13)
來鴻:地 氣 (2011-07-1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