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爾硯 軍事評論員
近日,兩則關於解放軍著力提高遠程投送能力的新聞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據《解放軍報》和中國軍網報道,7月中旬,濟南軍區某部數百名官兵乘坐G224次高速列車從青島站駛出,在預定時間全員額到達上海虹橋車站;與此同時,在中國東北邊城哈爾濱,瀋陽軍區舉行了代號為「騰飛-2011」航空應急輸送作戰部隊裝卸載演練,130餘名部隊官兵和醫護人員乘坐由南方航空公司派遣的一架A320客機,飛向數千公里外執行應急作戰和戰地救護任務。
台灣《聯合報》發表文章認為,此舉意味中國四通八達的高鐵、民航網絡,將成為解放軍運輸的重要工具;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網站刊登的評論,則使用了「鋼鐵絲綢之路的軍事化」的言語,分析中國高鐵對提升解放軍戰略投放能力的巨大作用;還有一些分析人士臆測,二炮部隊也可以借助高鐵網絡,把中遠程導彈快速機動部署到某個戰區方向。北京獨立軍事觀察家認為,解放軍採取多種形式提高遠程投送能力,既是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現實需求,也是現代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隨著中國現代交通網絡建設藍圖的進一步實現,以後解放軍官兵乘坐現代高速交通工具,投放到需要執行任務的地域以及敏感地帶,或將成為一種常態,不必過度解讀。
高鐵投送「速度」快捷
綜合相關報道,此次高鐵輸送的部隊共分兩個批次,官兵近千人,全程1308公里。由第26集團軍某部在濟南戰區的青島站編組,採取從車廂兩頭登車、向中間靠攏的方式就座,前後登車只花費了3分鐘時間。動車專列於上午6時55分出發,下午1時34分抵達南京戰區的上海虹橋車站,花費時間比普通動車還快了約4個小時。觀察家認為,利用高鐵輸送部隊,既是緊跟鐵路發展形勢、對其運力的充分利用,又是提高軍事交通運輸效率的新探索、新突破。長時間以來,戰略投送能力不足,一直是影響解放軍軍事能力建設的「瓶頸」。有資料顯示,中國空軍的運輸能力,大約只能將一個師兵力投送到一千公里外的戰區,這與解放軍擔負的守邊護疆、維護國家發展利益使命是極不相稱的。高鐵的快速發展,為突破性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條件。此次使用高鐵成功輸送建制部隊,標誌著解放軍快速機動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民航運兵為遠程投送插上「翅膀」
用民用客機組織實兵實裝輸送就比高鐵運兵複雜得多。一是組織指揮複雜。空管局、航空公司、瀋陽軍區機關和乘機部隊等軍地8家單位成立了軍地聯合指揮辦公室,實施一體指揮;航空公司啟動緊急軍運預案,協調機場地面保障設備和專業保障隊快速到達指定地域,迅速做好起飛前的各項準備工作;二是登機前檢查複雜。全副武裝的官兵登機前,要迅速整理武器裝備,其中驗槍是必須動作,以確保乘機和人員自身安全。三是就座程序複雜。如後艙登機要晚於前艙登機,以保持航空器的靜態平衡;攜行的戰備鍬、鎬都要用布包紮起來,以防止發生碰刮,提高登下機速度。專家指出,此次演練過程雖屢有不順,但經過軍地雙方努力,整體結果不錯,探索了組織應急機動力量航空投送的方法、程序,檢驗了協調機制和指揮程序,為提升部隊戰略投送能力提供了有益經驗。
不可過度解讀
觀察家認為,中國運用高鐵、民航等現代高速交通工具輸送部隊,雖然在解放軍歷史上是突破和發展,但從規模和經驗上,無法同世界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全球到達」實力相比,存在幾十年的差距。特別是在提高投送的質量和安全保障上,還要作較長時間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