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亦有可聞:有選擇的閱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7-2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 讓孩子有選擇的閱讀。 網上圖片

青 絲

 暑假將至,不少人在BBS上發帖,請廣大網友推薦一批好書,作為孩子暑期內的閱讀書目——家長們要求網友推薦的書,數量一定要足夠孩子讀一整個假期,說是要盡可能的讓孩子學到更多的東西。

 實際上,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誤區。讀書之法,惟有瀏覽和精讀兩種。瀏覽是為了擴大知識面而進行廣泛閱讀,無須過分研求。精讀則是通讀細閱,探索體會書中的涵意,由此獲得學問上的長進。也就是說,要想真正地學到東西,並不在於讀書的數量多少,而是看以怎樣的心態讀書。

 明代理學家胡居仁說:「讀書雖多,若不精熟,不若少而精熟。書雖精熟,又要實體會,方有得。」提倡讀書應當少而精,把書讀通讀透,有了自己獨到的心得體會,如此方能有所收穫。這並不是否定略讀瀏覽的作用,而是說讀書要明確的計劃,即使是為了擴大知識面的略讀,也應適當選材,作有系統的閱讀。

 明代的時候,朝廷以八股取士,許多士人除了會八股文,不再具備別的知識。後來時風變異,士人們為了獲得學問廣博的名聲,以謀求仕進,也知道要瀏覽涉獵,博覽群書。但是,明代的士人略讀博覽,只求略懂皮毛,乃是在細枝末節上下功夫,並不明瞭書中義理,包括「五經」和諸子所著的書籍,也只是選取其中的一些片段背誦下來,稱為「蠡測」。略讀史書,則是把一些零碎的史事拼湊起來,稱為「策套」。

 這種只是粗觀大意、不求甚解的略讀,並不能帶來實際的幫助。明代文學家,被譽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楊慎,在談及這種讀書方式時,也是感慨頗多。他說,「蠡測」和「策套」的士人,有把漢朝人當作唐朝人的,也有把唐代的事當成了宋代的事;有把同一個人分成為兩個不同的人,也有把不同的兩件事合為一事的。楊慎舉例說,他曾經看到有考官發布一篇作為範例的錄用文章,裡面引用的「制氏論樂」,本來是指漢代的樂官「制氏」,竟然被理解成了辭官退休的「致仕」。還有士人的考卷,引用《漢書.律歷志》中的「先其算命」,結果寫成了「先算其命」,兩者的意思相去甚遠。楊慎最後說,這種以訛傳訛、錯誤百出的讀書方式,就像一個明白人與盲人交談,雙方根本就難以談到同一個點子上。

 讀書若是一味求多,不能真正地研透幾本好書,就像四處漫溢的水流,沒有河渠的引導,難以匯成江河,最後不過是氾濫無歸,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反之,讀書若是一味固守,皓首窮一經,沒有瀏覽涉獵、藉采奇異而獲得的其它知識,也不過是尋章摘句的小儒而已。所以說,讀書應當有明確的計劃,最好是依著自己的興趣或需要,逐步去擴大知識的圈子,如此方為正途。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李隆基的「經典之戀」 (2011-07-26) (圖)
人文世相:絆倒兩次 (2011-07-26) (圖)
亦有可聞:有選擇的閱讀 (2011-07-26) (圖)
豆棚閒話:避免大面積淪陷 (2011-07-26)
歷史與空間:造神─以城隍神為例說明 (2011-07-23) (圖)
生活點滴:似乎回到故鄉小河 (2011-07-23)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2011-07-23) (圖)
文化觀察:概念中的「衝突」 (2011-07-23)
歷史與空間:緬懷法海奇葩——弘一大師 (2011-07-20)
來鴻:中國優美深邃的荷文化 (2011-07-20)
古今講台:想起盤古氏 (2011-07-20)
心靈驛站:那些又痛又暖的往事 (2011-07-20) (圖)
人文世相:阿米甚人 (2011-07-20)
歷史與空間:非禽非獸真禽獸 (2011-07-19) (圖)
豆棚閒話:「未察虛實」 (2011-07-19)
亦有可聞:官 癮 (2011-07-19) (圖)
詞話詩說:雞蛋愛石頭 (2011-07-19)
歷史與空間:楊絳百歲心不老 (2011-07-16) (圖)
來鴻:濕之韻 (2011-07-16)
文化觀察:退稿信 (2011-07-16)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