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潔華
愈來愈多人開始正視遺體的處理方法,且採取一種自然開放及毋須要保留全屍的態度。子女認為是忌諱的話題,還是父母先開口說明,不想兒女浪費金錢,或將自己的遺體視作負擔。
沙田一所沿山建設的骨灰園,單個骨灰安置位開價廿多萬,辦事處儼然像售樓處,把陰宅當陽宅處理,一樣談呎價、分期利息、風水與景觀。購買者的心情也一樣起伏,手拿「售樓紙」度來度去,怕日後價錢飆升再買不到。人們開始現實起來了,一反對身體和生死的價值觀,所謂神聖與世俗,此岸與彼岸,肉身與靈魂等看法都開始平面化,選擇把骨灰隨風而散,或送出公海等念頭愈趨普遍,更有不少人暗地把親人骨灰藏於家中,且因此而產生一種特殊的情感。
一位七十歲喪子的父親,把兒子的骨灰一半撒進大海,一半放在甕裡安置床頭。他每天出外或返家,都會走到甕前跟兒子打招呼或說「我回來了!」這種把遺體的存在當作生者仍在來看待,像是自然不過的事。
認識的一位美國教授的遺孀,四年來仍難以接受丈夫的突然死亡。她也把骨灰珍而重之放在床前,在偌大的房子裡想像他的音容依在。友人知道教授藏身之處,每次來訪也會到骨灰甕前說兩句話,臨行前也摸摸甕子說晚安。近日憂慮來了,遺孀有了日本新相識,彼此情投意合,她可能要遷往京都了。那個甕子能否跟她一起搬遷,其命運又將會怎樣?
遺體總有其象徵的意義,絕不等同一件傢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