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最後一次說愛你》封面。
韓浩月
美國的電影和類型小說在全球範圍內都受歡迎,電影如《變形金剛》、《哈利.波特》,小說如《達芬奇密碼》、《追風箏的人》等,美國電影和圖書要麼在消費主義的控制下極盡所能地製造場面,要麼走悲憫路線,講述全球背景下的文化碰撞與種族衝突。但有一點,美國當代愛情小說,在境外很難取得大的成就,雖偶有暢銷書輸出,但也僅限於一陣風的流行。
新近出版的《最後一次說愛你》是美國作家凱文.艾倫.米爾尼的愛情小說,書名翻譯得頗為符合中國讀者的口味,通俗易懂,煽情且克制,與內地新生代言情派實現了接軌。這本書的結構也頗符合荷里活電影的敘事風格,在引子裡先是刻畫了激烈的情感衝撞,若有若無地給讀者勾勒出故事框架,然後開始了《百年孤獨》式「許多年之後」的回憶,這樣的寫作方式固然老套,但在吸引讀者方面卻是屢試不爽的。
獲得過2008年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的電影《曾經》(Once),是一部被音樂、愛情充斥的作品,《最後一次說愛你》在故事性質和文字風格上,堪稱《曾經》的翻版。伊森來到了維也納求學,帶著爺爺送他的結他,在一次討要生活費被拒之後,他聽從爺爺的建議,開始在街頭演奏樂曲賺錢,在街頭他認識了安娜,安娜給他一封手寫的留言,開始了他們的愛情之旅……
這是一部盡可能往裡面裝滿浪漫情節的小說,維也納,音樂,愛情,邂逅,年輕人……再蹩腳的作家,也能用這些元素,寫出一部讓人微笑的小說。對於伊森和安娜而言,他們貧困、快樂而且得過且過,人生與理想不過是未來虛幻的場景,除了愛情他們一無所有,但對樂於在文字中幻想的讀者而言,這樣的人物恰能打動他們的內心,因為無論什麼時候,人們總會對純粹的愛情抱有欣賞之心,甚至會為一無所有的愛情感到莫名的悲壯和感動。
小說家自然不會放過在最悲情時再催一把淚,經典小說也好,當代作品也好,從來都是只恨對悲劇的想像力不能再上層樓。而愛情最常見的悲劇結尾是「死亡」,《最後一次說愛你》也選擇了用這個方式煽情。與這種緊張的結果所對稱的是,作者在描述愛情之唯美時所使用的舒緩筆調。所以,心性樂觀的讀者不必理會這部小說的結尾,如果這樣的故事現實中存在的話,那麼十有八九故事主人公會順利結婚生子並遭遇中年危機的,只不過,那樣就會是另一種風格的婚姻小說了。
有項調查顯示,在美國的暢銷書排行榜上,女性小說或愛情小說的比例在逐漸萎縮,與之相對應的是,美國的離婚率愈加攀高,「不相信愛情」成為愛情小說不暢銷的潛在誘因。由於離異女性仍然是愛情小說的消費主體,所以愛情小說仍有一定市場,但受歡迎的小說,多以悲劇收尾,「相信愛情美好,但不相信結局同樣美好」,成為讀者的普遍心理,因此,愛情小說作家常會屈服於這種心理,連美國版「瓊瑤」斯帕克思都稱,「愛情小說是最難寫好的」。國內的愛情小說目前還處在穿越的階段,熱火得不能自持,這種閱讀環境下,國外言情小說引進後水土不服也在情理之中。在戰爭、反恐、工業污染、脆弱與孤獨在現代人內心瀰漫的時代,謀殺、盜墓、推理、驚悚等類型小說的流行是正常的,愛情小說只有那些不關心身邊環境的人才會喜歡看。 (《最後一次說愛你》,(美)米爾尼著,全克林譯,譯林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定價28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