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董小宛魂歸何處(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9-1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冒辟疆。網上圖片

陳根生

 儘管外面爭論不休,可我們如皋本地似乎波瀾不驚。鄉諺道:南通不演《殺子報》,如皋不演《董小宛》。為什麼?前者因為太醜陋,太血腥,後者因為不真實,杜撰多,董小宛的真正不幸太令人同情了。

 這一點本地早有人指出過。請看郭雍南的絕句二首《題董白小像》第二首:

 離亂情事秘難知,

 生死當年總可疑。

 欲向畫中人借問,

 青山何處葬西施。

 這絕句寫得再明白不過了,明明白白指出所謂董小宛的「病亡」頗值得懷疑的,而且她丈夫在《亡妾董氏哀辭》中稱「安香靈於南阡」,墓葬影梅庵也是不可靠的。

 作者郭仲達(1887—1945)名雍南,世居如皋城內東南城腳。20多歲即以詩詞、書法聞名鄉里。民國初年一度任如皋縣公款公產管理處副主任,致力於地方公益事業。《如皋縣志》(1914年版)他「協修兼總收掌」。顯然這是一位重量級的地方耆宿,因而他的態度和識見可不同於街談巷議,而是很有份量,他一定有他的依據,他一定有他的理由。4此詩寫於1919年。郭家與所謂董小宛墓僅一河(外城河)之隔!以郭的社會地位和認知水平,可以說他是如皋人對董小宛結局持懷疑態度的一個代表,字裡行間也流露出如皋百姓對時局動盪之際美女命運多舛的深切同情!

 那麼,所謂董小宛墓又是怎麼回事呢?

 據如皋博物館徐琛《董小宛墓址探尋》一文證實,董小宛墓「1938年,被日寇所毀。1940年,又被挖墓盜棺」。5時值戰亂時期,又是日本鬼子作案,所以知其事的人少之又少。但沒有不透風的牆,真實情況還是不脛而走。專事盜掘中國文物的日本鬼子客觀上反而幫助如皋人解決了一樁歷史公案!

 1971年我所教班級來了一位小個子、娃娃臉的學生叫袁和平,我通過他認識了他的外公袁采之老先生,袁采之當時在如皋博物館工作,是有名的「如皋活字典」,老先生雖然眼睛不大好,但記憶力極佳。博物館即今水繪園,我常去翻翻舊書刊,聽聽老先生擺龍門陣。記得當時還有一位姓張的老先生,也是博聞強識,跟他們在一起聽到許多如皋遺聞軼事。記憶中,他們二位都說到南門城外彭家蕩的董小宛墓,被掘開後僅發現少許陪葬品,但絕無骨殖,原來就是一個衣冠塚!冒辟疆堂堂的「明末四公子」,他為什麼要製造出董小宛「病亡」「葬南阡」的歷史謊言呢?

 我們再看冒辟疆的文字。由於董小宛「病亡」是無可奈何杜撰出來的,冒又是少有文名一生舞文弄墨,一不小心難免在字裡行間露出蛛絲馬跡。正是這些蛛絲馬跡,讓我們窺探到了作為丈夫冒辟疆內心的痛苦和掙扎,以及明末清初異族統治者的兇殘和高壓。

 冒辟疆所著《影梅庵憶語》是中國古典散文名篇,文中追憶他們伉儷情深,對董的飲食起居、興趣愛好,作了細緻的描寫,寫得哀怨動人。但是對董如何得病,怎樣辭世,作為一篇專門的回憶文字,這些本應必要交代的內容卻避而不談,甚至不著一字,這實在是有悖情理,難以理解的。倘若真是「病亡」,才子丈夫能不字字染血、句句帶淚地大寫特寫一番麼?

 更為自相矛盾之處是《影梅庵憶語》中有這麼一段文字:「暮春三月,欲重去鹽官,訪患難相恤諸友至刊上為同社所淹。時余正四十,諸名流咸為賦詩,龔奉常獨譜姬始末,成數千言,帝京篇、連昌宮不足比擬。」請注意「譜姬始末」四字。縱觀冒辟疆一生,十九歲娶妻蘇氏,三十二歲得董小宛為妾,五十五歲娶蔡羅為妾,五十七歲娶金鑰為妾,六十八歲娶張氏為妾。因而在避難鹽官途中稱「姬」非董小宛莫屬。而冒辟疆四十歲那年是順治七年(1650年),董小宛果真如冒稱「病亡」於順治八年,那麼這時她應該還活著,說不上有什麼結局,怎麼可以寫她的「始末」?唯其有友人寫她的「始末」,恰恰從這裡透露出這時發生了什麼特殊事件,董小宛從此永遠地離開了冒辟疆身邊,生離死別一去不返了。否則這個「末」從何來?再看接下去冒辟疆所作比的《帝京賦》《連昌宮詞》兩篇也是別有深意的,前者為東漢張衡所作,諷刺當時統治階級窮奢極欲,後者為唐元稹所著,敘述唐玄宗駕幸連昌宮的豪華排場以及安史之亂後連昌宮的蕭索荒涼,二者都是鞭撻上層統治者荒淫生活的,把董小宛「始末」與這兩篇聯在一起,進行「比擬」,冒辟疆的憤慨及寓意不是很耐人尋味麼?

 事隔31年後,清康熙二十一年,已年逾古稀的冒辟疆還在《答和曹秋岳先生相遇海陵寓館,別後寄贈十首原韻》中寫道:「至今望秦海,鬼妾不曾歸」。「秦海」是鹽官的別稱,至於「鬼妾」當指董小宛了,冒辟疆一生雖有一妻五妾,但「秦溪蒙難」時冒氏才34歲,身邊只有董小宛一妾,其餘四妾都是在他50歲以後納的。愛妾已被異族獸兵所擄,對於世代官宦之家又素來反清復明的冒辟疆實在是奇恥大辱,對自己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遭遇卻又敢怒而不敢言,冒辟疆的心是何等憤懣和痛苦,多麼令人同情!

 其實董小宛的真正結局是什麼,甚至最後身在何處,冒辟疆都是心如明鏡的。20世紀70年代在冒辟疆的如皋舊居水繪園裡發現了他於八十一歲時寫的一首七絕:冰絲新颺藕羅裳,一曲開筵一舉觴。曾唱陽關灑熱淚,蘇州寂寞好還鄉。這幅冒辟疆手跡中堂掛在水繪園裡供人參觀多時,人們普遍都認為是冒辟疆晚年懷念董小宛而作。全詩寫董小宛的身世,奇怪的是字裡行間竟然沒有絲毫悼亡的情思。從「蘇州寂寞好還鄉」這末句看,此時董小宛似乎還健在人間,並且就生活在一江之隔、路途不遠的姑蘇。美人遲暮,晚年孤寂,也是六十七歲的老人啦,所以冒辟疆希望她回到如皋來共同生活。

 我們不應過多指責冒辟疆製造歷史謎團,這位空有一腔反清復明熱血的公子哥兒,他還能有什麼實際力量來抗拒異族入侵者的掠奪和侵害?他的掩飾,他的杜撰,全是萬般無奈之舉,他只能自己痛徹肺腑,眼淚朝肚子裡淌。他的親朋摯友也不便唱反調只得違心地跟著「悼亡」了。

 有人說這是《與其年諸君觀劇各成四絕句》第一首,載《如皋冒氏叢書.水繪園詩集.卷六絕句》,這不錯。但是冒襄手跡中堂卻又是單獨寫出的,單獨寫出就有單獨寫出時的意思,末句「東返」故意改成「寂寞」更說明書寫中堂時別有一番心情,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退一萬步,即使一字不動也完全可以解釋為「觸景生情,借題發揮」也。所以拘泥於當年原意未必妥當,還是應該與時俱進照單獨寫出的文字來重新解讀。一個耄耋老人壓抑在心底多年的無助呼喊,何其淒涼,何其悲愴!這是一個家庭的悲劇,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註:

 4. 參見周思璋《東皋話舊》:《愛國文人郭仲達詩詞擷粹》 南通市文聯 2006年12月。

 5. 參見徐琛《董小宛墓址探尋》《如皋文史》第16輯 如皋市政協。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董小宛魂歸何處(下) (2011-09-13) (圖)
人文世相:啟蒙的當代意義 (2011-09-13)
心靈驛站:愛情的遊牧民族 (2011-09-13) (圖)
詞話詩說:下流 (2011-09-13)
賀中秋.七律 (2011-09-13)
歷史與空間:揭開深宮神秘面紗──清代皇帝一天的生活 (2011-09-11) (圖)
坤寧宮東暖閣 (2011-09-11) (圖)
文化觀察:相信愛情,但不相信結局 (2011-09-11) (圖)
文藝天地•浮城誌:地鐵裡的母與子 (2011-09-11)
文藝天地•詩意偶拾:在首日的日安 (2011-09-11)
文藝天地•短載:我們這些山上來的人(十一) (2011-09-11)
歷史與空間:董小宛魂歸何處(上) (2011-09-07) (圖)
古今講台:堯舜時的農業 (2011-09-07)
開卷有益:現代愛情故事的陰冷氣息 (2011-09-07) (圖)
豆棚閒話:不動,則肉身不痛 (2011-09-07)
詩意偶拾 (2011-09-07)
歷史與空間:文人救美美文人 (2011-09-06)
生活點滴:又是秋日採菱時 (2011-09-06) (圖)
來鴻:母親的芭蕉扇 (2011-09-06)
豆棚閒話:無視新機 (2011-09-0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