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浩 香港浸會大學地理系教授
近年不少社會人士認為本港新畢業生的英文水平下降。為回應社會訴求,眾多大學採取相關措施,如積極推行英語授課,希望藉此提升畢業生的英語能力。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國際間的商貿和金融業務大多是以英文進行,服務業也需以流利的英語應對來自五湖四海的客人,畢業生具備良好的英語能力,對將來就業有相當幫助。大學以全英語授課,學生有更多時間接觸英文,此舉無疑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可是,改以全英語教學的成效又是否如想像中顯著呢?筆者認為情況未必盡然,相反全英語教學存在不少負面問題,是不容忽視的。
全英語教學的公平性存疑
首先,以全英語教學的公平性存疑。就學生的層面來說,現時各間大學為進一步國際化,與世界其他大學接軌,主動招收不同國籍的學生。這些外國學生如來自以英文為母語的國家,他們與本港學生一同應考,在語文表達上,外國學生自然較本地生略佔優勢,香港學生被迫以有限的英文能力與這些外國學生競爭,甚不公平。情況就如政府將公務員職位作全球招聘一樣,本港申請人也需面對此種語文上的不公平競爭。
大學教員也同樣面對不公平競爭。大部分世界知名的國際期刊都以英語作為主要語言。一些非英語為母語的學者,除了花心思在研究方面外,還得在英文運用上下一番苦功,才能有機會在這些期刊上刊登文章。西方學者藉著其英語上的優勢,更容易符合期刊應有的水準,文章被錄用的機會亦較大。
另外,現時大學生的英語水準參差不齊,能力稍遜的學生,連一些基本詞彙也未能好好掌握。如課程改以全英語教授,當中稍為艱深的術語,不少學生在上課時也感吃力。上課是為了學習知識,而非只學習英語,現在要兩者兼顧便容易顧此失彼。如此一來,英語反成學生的學習障礙,學生對課堂內容一知半解,大大減低學生對科目的興趣和學習進度。
再者,當牽涉某些較為複雜的概念如思想性的題目時,一些微細的意思或弦外之音需用中文才能傳神地表達出來,若以英文教授,即使是英語能力較好的大學本科生有時也未能完全明白,或需至碩士的程度,有較豐富的閱歷及知識才能完全掌握。但就現今社會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在完成本科學位後便到社會工作,甚少人會讀上碩士或以上的程度,故用英語教學是有相當的缺失。學生的思考未得到充分發揮,不是與大學理念背道而馳嗎?
形同間接的「思想洗腦」
在較高層次的考慮上,一種語言與其背後所蘊含的一套文化系統和價值觀的關係十分密切。從前殖民主義者,在建立殖民地之初,首要進行的便是推廣自己的國家語言,目的是利用強勢宣揚其文化與價值觀,推行他們的一套思想及價值模式,壓抑當地原有文化,以利便日後管治。又如法國人,他們認為法文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文,故他們在世界各地成立法國文化協會教授法文,以宣揚他們的一套文化及價值觀。
假如香港全面改以英語教學,某程度上是在培養本港的學生發展與英、美等國相同的一套思想模式及價值觀。此舉形同間接的「思想洗腦」,將盎格魯薩克遜民族的一套價值觀灌輸予香港的學生,是否恰當,各位可自行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