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新產業 新增長 新就業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0-27]     我要評論

唐英年

 扶持新興產業,在社會上已有廣泛共識;要深化六大優勢產業,政府的「參與」是有需要的,社會可以進一步討論落實的模式。現在,全世界經濟發達的地區都把眼光聚焦在新興產業上,香港不僅不能落後於這個世界潮流,還應該引領潮流。以新興產業推動經濟轉型這個良機,香港不能錯失,而以新產業帶動的新發展,新機遇,要令打工仔受惠。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環球貿易樞紐,這地位並非一朝一夕得來,但長遠經濟發展,不能單靠金融、地產、旅遊這些「老本行」,政府於2008年提出在推動傳統產業之餘,亦要發展六大優勢產業,我認為朝向多元化經濟發展的大方向正確,但稍嫌新興產業的發展緩慢,需要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創造大量新就業機會,拉動社會流動性。

 回歸初期,香港處於過渡時期,馬上要面對亞洲金融風暴及科網股泡沫爆破引起的不穩定外圍環境,香港物業市場亦大幅調整,到2003年沙士爆發,經濟雪上加霜。特區政府適時應對,大力發展金融、貿易物流、旅遊、專業服務這些支柱產業,配合中央放寬自由行措施,令香港經濟止跌回升,也帶動與旅遊相關的零售業發展。

 時至今日,這些傳統產業仍然是經濟支柱。香港要踏入新的發展階段,是時候作好中長線部署,檢討現有的支柱產業,並了解是否有新產業具發展潛力,推動香港經濟和就業更上一個台階。

流動少 升職加薪難

 經濟不是離身議題,和市民大眾最關心的就業問題息息相關。香港整體的失業率雖然處於3.2%的低水平,理論上接近全民就業,但問題是青少年失業情況持續高企在雙位數字,是整體失業率的5.5倍,情況令人關注。

 這陣子我到地區探訪,除了遇上受惠經濟增長的一群之外,亦遇到部分青年人、中年人抱怨經濟增長只集中在金融、地產、建造、旅遊等行業,與他們的工作無關,他們工作辛苦但發展機會不大,升職加人工的機會不及上一代人,頗有前途渺茫之嘆。

 為政者要急市民之所急。看待就業向上流動性低,可以將之解釋為香港經濟步向成熟階段,難免出現世界其他大城市的難題,出現社會流動性減弱,中下層難以向上流動。但光是解釋問題產生的原因,並不足夠,我們要協助市民解決問題,如何增加向上流動機會,是我要深切思考的課題。

 解決問題的方向是要大量加快新產業的發展,要定出具體目標,推動新產業創造新就業職位,當有大量的新公司新生意時,自然要在現有勞動力市場發掘人才,令中青年就業者有跳槽轉工的機會,令青少年人有就業的前景。

 香港不同歐美國家,她們很難有新產業的發展,就業機會反覆減少。香港處於急速發展的祖國南大門,又是國際商務樞紐,完全有條件經營更多新業務。中央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支持香港增強產業創作能力,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當中支持香港發展醫療、環保、檢測及認證、文化及創意、教育和創新科技,很多行業與我們過去提倡的六大優勢產業有關,亦有一些過去未發掘的機會。

改思維 變身促進者

 香港在醫療和教育領域一向處於亞洲領先地位,但服務限於本土的需求,未有將高質素的服務產業化。環保工業已在本港萌芽,但我們未有將科技實踐的經驗發揚光大。香港本身的品牌更加是檢測及認證的最強後盾;香港匯聚中西文化、自由的風氣,亦走在潮流之先,具備發揮文化及創意最好的土壤。由此可見,發展這些新產業機會處處,只要有合適的條件,進一步扶持,定能水到渠成,成為「朝陽產業」,產生大量新職位。

 目前六大產業的附加值約一千二百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約8%。這些產業創造的新職位可數以萬計,當能大大增加現有勞動市場的流動性,增加打工仔轉工跳槽、升職加薪的機會。不過,要達致此目標,政府要有新思維,調整角色,主動針對新產業,提供所需協助,由過住「樂觀其成」,變成一個「促進者」的角色。

 新一屆政府應加大力度,利用香港本身的品牌優勢來推動其發展,一方面應在土地、資金等方面提供支援,例如,可否以配對基金形式鼓勵市民創業,發展這些新興產業。人才也是企業能否生存下去的重要元素,大學及職業培訓機構要研究如何在課程上配合,培訓人才。另一方面,政府可研究在程序上如何拆牆鬆綁,切切實實地扶持它們,以便盡快見到成果,見到新的就業機會。簡言之,我們應該用新思維、新角度,不怕打破既有框架的態度看待新興產業的發展。

 一個城市的發展就如創意一樣,需要不斷注入「新血」,這包括六大產業在內的新產業,正正是香港的新血,讓香港的經濟結構豐富起來。而七十後的深思熟慮與經驗,八十後的意念,九十後的衝勁,將會是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政府就要有定向目標,全力促成。

 扶持新興產業,在社會上已有廣泛共識;要深化六大優勢產業,政府的「參與」是有需要的,社會可以進一步討論落實的模式。現在,全世界經濟發達的地區都把眼光聚焦在新興產業上,香港不僅不能落後於這個世界潮流,還應該引領潮流。以新興產業推動經濟轉型這個良機,香港不能錯失,而以新產業帶動的新發展,新機遇,要令打工仔受惠。

相關新聞
縱論香港:前美軍情人員掌政治獻金 黎智英「通美」大曝光 (2011-10-27)
廿四味:陳方安生逃避傳媒心中有鬼 (2011-10-27)
36招挺港措施與香港應對金融危機:迎祖國影業黃金機遇 港業界擁獨特優勢 (2011-10-27)
新產業 新增長 新就業 (2011-10-27)
梁家傑又在欺騙港人 (2011-10-27)
陳日君說捐款為何臉紅 (2011-10-27)
應讓強積金與全民退休保障並行 (2011-10-27)
當前道德危機的解決之道 (2011-10-27)
36招挺港措施與香港應對金融危機:「挺港36招」初顯成效 潛力更待發揮 (2011-10-26) (圖)
來論:陳方安生「香港良心」面具被黑金政治揭破 (2011-10-26)
廿四味:林煥光主席是不明智還是另有所圖? (2011-10-26)
聯合國恢復我合法席位40周年感悟 (2011-10-26)
吳志森偏袒黎智英可恥 (2011-10-26)
從卡扎菲之死看阿拉伯世界 (2011-10-26)
尋求更多長者政策上的突破 (2011-10-26)
廿四味:陳日君「絕食」是為了淡化「收錢」醜聞 (2011-10-25)
縱論香港:黎智英勁蝕何以能做大金主操控反對派? (2011-10-25)
36招挺港措施與香港應對金融危機:中央「挺港」為香港青年開拓前途 (2011-10-25)
政經多面體:公共交通應承擔一半老人乘車優惠津貼 (2011-10-25)
凝聚各界共識 為港引入競爭法 (2011-10-25)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