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社區書展的閱讀實踐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1-1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書刊業協會副會長蘇惠良

 剛結束的一年一度灣仔社區書展,至今年已成功舉辦了7屆,並創下3日10萬人次入場的人流新高。自2005年開始,以閱讀推廣為宗旨、服務社區民眾為目標的社區書展,成為除每年7月會展中心書展之外的重要公眾活動。主辦單位香港書刊業商會(下簡稱「商會」)與多個區議會合作,也希望幫助同業建立不同出版以及發售的平台。面對香港紙質出版渠道及出口窄小、租金地價不斷飆升的現實,「將書籍帶給讀者」的社區書展是香港出版業尋求突破的嘗試之一。

 「其實香港出版業的問題,其他行業都會面對。」香港書刊業商會副會長蘇惠良對專訪記者說,香港市場小,而租金地價更令企業為回收成本,只做大路買賣而失去特色,反過來又讓市場更加狹窄。2005年灣仔區區議會找到商會,提出舉辦社區書展的建議,首屆書展在修頓球場舉辦,反應不俗。「後來我們開始主動找區議會,商討可否增加書展規模,然後又在銅鑼灣舉辦了一次。商會意識到,走社區書展這條路是行得通的,可以為本地一些中小型的出版社、書商提供多一些機會。」從起初20多家參展商,到今屆已擴大到40多家。

 與政府的合作模式,借用政府的戶外空置場地,切實的節約營運成本,這是社區書展繼續下去的關鍵條件。隨之受益的,便是參展書商的攤位費較低,門檻比起7月大型書展下降了很多。繼灣仔修頓球場、銅鑼灣之後,商會開始積極尋找其他區域合作。09年開始的屯門書展,也在一種良性循環中被帶動起來。

 「作為社區書展的特色之一,就是通過各種計劃和徵文比賽,推動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蘇惠良說,「以往我們比較被動,比如開展學生的閱讀獎勵計劃,給區內的學生派讀書卡,讓他們交兩個讀書報告給學校,再去書展現場蓋兩個印花,拿到小贈品。學生參加人數最多的學校,我們就會贈送讀書現金券,可以擴充學校圖書館的資源。後來我們開始設計徵文比賽。比如在灣仔就有以『我愛灣仔,家在灣仔』的主題徵文,讓同學們寫出自己對社區的感受和社區的歷史。得獎作者除了獲得書券,我們還會將得獎作品結集出書。」學生作品文集還會捐給區內的慈善團體在書展期間做義賣,從而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社區書展各不同

 一直參與社區書展籌辦的蘇惠良,和商會的其他會員都是書展義工,漸漸的,他們意識到,社區書展還需要因應社區的情況制定不同的主題和特色,「比如修頓球場是一個較密封的場地,所以相對可以做一些大的攤位。所以我們決定用折扣和優惠區來分。有10元、20元特價書,今年又增加一個特價區,100元一袋書,任你裝。而銅鑼灣選擇行人街道,內地客較多,除了按照傳統出版社的攤位區分,在選書會以熱門書為主,也會考慮內地遊客的口味。」

 屯門書展是另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屯門社區家庭單位比較多,書展會增加很多兒童讀物以及學生教材。此外,書展還會與很多社區中心合作,令節目多元,如有專門場地進行青少年街舞表演、唱歌,還試過中樂表演,讓書展成為區內的一項文娛活動。」

 為了加強社會影響,商會和區議會達成一致,令每年書展開放時間固定,而同時也在積極尋找與其他社區合作的可能,「比如旺角、荃灣、葵芳,都還在尋找合適的場地。」

 現任明報出版社總經理的蘇惠良,對出版業的變化也深有體會,大型出版社對應的大型書店銷售模式已越來越受到挑戰,小型出版社和電子出版的逐漸興起,都為業界注入活力。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梁小島

相關新聞
閱讀在行動 (圖)
社區書展的閱讀實踐 (圖)
電子還是紙質—解析未來的閱讀模式 (圖)
社區書展活動詳情:
N城記:上海/北京•走向公眾 (圖)
歷史與空間:李攀龍或是李攀蟲 (圖)
古今講台:《周禮》中的古代官職
亦有可聞:漫說象棋
來鴻:一隻茶杯 (圖)
豆棚閒話:調節的弱化
百家廊:請讓老人享受夕陽餘暉 (圖)
翠袖乾坤:莫文蔚:黃金盛女人板
天言知玄:玄學也要進化
琴台客聚:喬布斯與辟谷
杜亦有道:疑似傷痕文學
隨想國:萌
路地觀察:花墟變身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