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亦有可聞:漫說象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1-16]     我要評論

陶 琦

 關於象棋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一說是殷末武王伐紂,從軍事行動中獲得了啟發,由此發明象棋。證據是先秦時期的戰爭,還沒有騎兵,車戰是最主要的戰法,所以象棋裡的「車」比「馬」更重要。還有就是當時的交通不便,兵卒過界,往往有進無退,這些時代特徵都很形象地被納入到了象棋遊戲當中。

 另一說是象棋為唐代名相牛僧孺所製,因為在其撰寫的傳奇小說集《玄怪錄》裡,就已有了「天馬斜飛」、「輜車直入」、「步卒橫行」等與現代象棋相似的遊戲規則。此外,還有一種較為學術的觀點,認為象棋是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在宋代經人改制,確定了規則玩法,最後沿襲至今。畢竟,牛僧孺的《玄怪錄》裡的象棋遺制,與今時規則雖然大致相同,但也有「上將橫行擊四方」,與今時迥異,明顯是經過了後人的修改。明代學者胡應麟也說:「象不可用於中國。」認為唐代並沒有大象,這種動物是後來才有的,所以棋局中象不渡河,與士皆衛主將的規則,肯定是後人的發明。

 至於哪一種說法更為可信,事實上並無關宏旨,象棋是中國民間流傳最為廣遠的遊戲之一,則是確定無疑的。其特點是易於掌握,同時又方便攜帶,只需對規則稍有了解,身旁有方寸之地,就可以擺開戰場,開闔操縱,與人廝殺博弈。另一方面,象棋又是易學難精,縱是聰明才智過人之輩,以畢生精力研究,也未必就能成為國手,棋力也未必就能勝過村夫牧童之流。其進退取捨,攻守救應,虛實交施,變幻莫測。戰術戰法也是多種多樣,或強戰為奪,或自保勝人,或丟車保帥,或因敗為功。這些與人生、仕途、商道都頗有暗合之處的機謀策略,也是象棋能夠吸引人的魅力所在,故歷代的士夫名流,商人行賈,乃至大字不識的販夫走卒,精於此戲者眾。

 清初學者呂留良記有一段稗官野史,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微時,到華山遊玩,與隱居於此的道士陳摶下象棋,並輸給了陳摶。後來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稱帝,為了兌現當年立下的賭約,遂罷免華山及附近一帶的賦稅。當然,此類齊東野語並不可信,也就是後人攀緣附會而成的故事,徒有消閒娛樂功能而已,但象棋在宋代廣泛流行,卻是可信的。元代戴善甫的雜劇《翫江亭》:「下象棋,拆牌道字,頂真續麻,無所不通,無般不曉。」就是以宋代的市井生活為背景,下象棋在此時是很常見的市井遊戲。

 象棋在明清兩代,也是非常普及的民間娛樂活動。《金瓶梅》裡的西門慶在發跡之前,就是一個專門與人賭博的浮浪子弟,「雙陸象棋,抹牌道字,無不通曉」。《儒林外史》裡的匡超人,當他還是一個親睦鄉里的淳樸青年時,就常與鄉人下棋,「在打稻場上將一個稻籮翻過來做了桌子,放著象棋盤對著」。從這些小說情節當中透出的信息,亦可見象棋在各個時期,都深受社會人士的喜愛,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而如今,若是遊走於城市委巷,見有五七人圍聚一圈,或默然觀視,或指指點點,甚至情緒激昂,相爭至面紅耳赤者,則必為下象棋者無疑。

相關新聞
閱讀在行動 (圖)
社區書展的閱讀實踐 (圖)
電子還是紙質—解析未來的閱讀模式 (圖)
社區書展活動詳情:
N城記:上海/北京•走向公眾 (圖)
歷史與空間:李攀龍或是李攀蟲 (圖)
古今講台:《周禮》中的古代官職
亦有可聞:漫說象棋
來鴻:一隻茶杯 (圖)
豆棚閒話:調節的弱化
百家廊:請讓老人享受夕陽餘暉 (圖)
翠袖乾坤:莫文蔚:黃金盛女人板
天言知玄:玄學也要進化
琴台客聚:喬布斯與辟谷
杜亦有道:疑似傷痕文學
隨想國:萌
路地觀察:花墟變身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