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偉明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
本港失業率雖然跌至3.2%,但部分行業仍出現有工冇人做情況,為解決有關行業人手短缺的問題,勞工處一直有一個行之有效的「補充勞工計劃」,並由勞工顧問委員會負責審批。但勞工界發現近期有公司改從入境處途徑,變相輸入外地勞工,直接影響本地人就業。
較早前勞工界3+6(三名勞工界立法會議員與六名勞顧會僱員代表),特別舉行記者會,要求政府堵塞漏洞,勞顧會勞方成員更罕有地決定即時停止審批所有輸入勞工申請,希望政府能正視問題。
導致勞工界採取強硬態度,是有關問題越趨嚴重,這可以從數據反映:由1996年至2010年3月31日止,共有16418名工人透過勞工處補充勞工計劃獲准來港工作;但由入境處負責的「一般就業政策」就業簽證、「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及「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三個計劃,在2010年一年內已合共批准約36000人來港工作,便遠遠超過「補充勞工計劃」這10多年審批數總和。
「一般就業政策」或「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申請來港,原意是吸引具有認可資歷優秀人才和專業人才來港工作。但工會發現有僱主借有關計劃審批較為寬鬆,以香港缺乏有關人才或假借培訓和工作實習之名,間接聘用大批廉價勞工,對本地工人的就業造成相當影響。
另一方面,礙於審批申請透明度不足,亦令人質疑入境事務處在審批申請個案過程中,有否徵詢其他相關人士或部門意見,如勞工處、勞工顧問委員會或主要工會團體等,究竟入境處審批標準如何?僱主所申請輸入的勞工究竟是否香港勞動市場所欠缺?旁人皆難以得知,難免予人審批欠缺準則之感。
舉個例子,有本港飛機工程公司曾在過去三年申請輸入維修勞工,但未能通過「補充勞工計劃」的申請,僱主便巧立名目,改變工作職位名稱,繞過勞工處及勞顧會,轉而透過入境處的「一般就業政策」,輸入共149名「飛機維修執照技術員」(Aircraft Maintenance Licensed Technician),但工作性質與技術勞工無異,影響本地僱員就業培訓機會。
工會發現陸續有其他公司亦開始以此方法輸入勞工,若不再正視有關情況,有關部門亦不加強審批工作,到時不排除會出現「清潔技術員」或「屋宇管理技術主任」等巧立名目勞工輸入香港。
勞工界曾就此問題多次向部門反映有關問題,但皆沒有結果,故勞顧會僱員代表是在迫不得已下,停止審批「補充勞工計劃」的申請,直至上述問題得到解決。否則,只會影響本港打工仔的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