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民理
「大興土木,建設住房。」這大抵是香港市民著眼於未來的最大一項共識。廣大市民希望「安居」,方能「樂業」,這是市民生活的根本。
增建房屋是社會共識
從供求規律的基本點說,樓價是否正常及合理,樓市能否滿足民眾的需求和顧及民眾的利益,應是房屋政策的核心之點。不論何國何地,房屋的供求,理當原則上、基本上保持平衡。供過於求,當然不好;供不應求,更加不好。一個以民為本、體恤民情的政府,照說應該對每年的房屋供應有一個比較全面、符合現實、具前瞻性的正確估量。
就政府的責任而言,能否平衡地讓樓市正常發展,做到供求兩不誤,關鍵是在每年推出的土地數量是否合理,是否能達致房屋大致上供求平衡。延伸一些說,「高地價」政策不對,「低地價」政策同樣不妥。但最近六、七年的政策失誤,顯然在「高地價」三字。換一個方式說,這幾年推出的土地,數量明顯不足,結果是搶高地價,推高樓價。
增加土地供應有多種途徑
要多建房屋,要增加土地供應,就不能不面對以下問題:地從何來?以筆者觀之,土地來源至少有三項。
其一,市區重建。這方面要大力推動,包括公屋重建。一來,可以改善環境;二來,可以改善居民生活條件;三來,市容必然更為美觀;四來,現代建築科技可向上空發展,這就相當於增加了土地供應;五來,市區重建局畢竟不是地產發展商,具不同意義。
其二,填海造地。人類自古以來就採用這一方式求生存、求發展,香港也不例外。香港比較特殊的情況是,維港兩岸不能再填海,這已經是全民共識。除此之外,港島東西南部,九龍半島東西兩側,以及新界許多濱海地區,都是填海的地方。考慮到充分利用現有的交通和社區設施,不少地方也確實有必要進行填海造地。
其三,新界開發。說「地少人多」,不是誤導,也是陳腐觀念。香港一千餘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積,已被利用發展的大約只佔十分之一,還有九百平方公里的「未開發處女地」,香港怎麼會「地少」呢?這類「處女地」,絕大部分在新界。假如解決好交通問題,在新界大建房屋絕對可行。梁振英或唐英年上任後,會不會考慮在新界發展幾個新市鎮呢?
香港要多建住宅的新房屋政策,在土地方面有實質的條件支持。地從何來?大有充分解決的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