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北俊
一個地方的空氣質素不但關係當地居民的健康,亦是競爭力一個不可或缺的指標。偏偏坐擁種種競爭優勢、躋身國際大都會的香港,空氣質素卻總是不盡人意,即使政府一直強調已做了大量工作,仍是成效不彰。在最近一個星期內,便接連有兩個國際調查顯示,本港的空氣質素在國際的排名都是遠遠落後於人,甚至敬陪末座。我認為,對於現屆以至下屆政府而言,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警號,顯示本港亟需果斷的政策措施,來改善空氣質素。
空氣污染嚴重損港吸引力
在個多星期前,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全球565個城市空氣污染物「微細懸浮粒子」PM2.5的濃度報告。有本地環保團體把從環保署取得的數據與該排名榜比較,發現每年平均值達每立方36微克PM2.5的中環鬧市,在全球中排名倒數第八,即是變相排名559位,比排名534的菲律賓馬尼拉,以至秘魯利馬等發展中城市還要落後。香港並因此被譏為空具國際頂級城市之名,卻有「九流空氣質素」。
正如醫學界所指,微細懸浮粒子直徑僅2.5微米,可穿透口及鼻毛直達心肺,影響人體健康。但是當局對此問題似乎愛理不理,環境局局長邱騰華在電台節目只是回應指中環不代表全港空氣質素,但同時承認要提升香港的排名,挑戰愈來愈大。
相隔4日後,跨國人力資源顧問機構美世(Mercer)公布《2011年全球生活質素調查》報告,根據政治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經濟發展、住屋及國際學校名額等10項指標,評估逾400個城市對外籍專才的吸引力。本港今年排名雖然較去年上升1位,位居全球最佳居住城市排行榜的第70位,不但被受地震及核輻射事故影響跌至第46位的日本東京大幅拋離,而比諸排於亞洲首位、全球排25名的新加坡,更可謂是「輸幾條街」。
有關調查員解釋,空氣、垃圾和噪音污染問題一直是香港排名落後的主因,反之,新加坡除了媒體審查及消費品供應稍遜香港之外,基礎設施、改善污染程度等都遠勝亞洲其他城市。有人力顧問坦言,本港空氣污染嚴重,令不少外籍專才都選擇移居其他城市發展,不利本港吸引人才及投資。
政府需加強改善空氣規劃
我盼望有關方面要認真正視以上這兩項調查,及積極改善,切勿因為遇到困難,便踟躕不前。例如環保署指PM2.5極受區域因素影響,若要達致世衛標準,則連遠離市區的塔門也未能達到;這番話固然顯示了要解決本港空氣污染問題不容易,但亦同時顯示必須從粵港雙方更緊密合作方面著手。
就此問題,過往我以全國政協委員身份已向中央多次提案,促請加強內地與香港的相關合作,與此同時,特區政府的積極爭取亦是不可或缺的。可惜有關方面進展始終緩慢,如粵港於2009年已簽訂了「粵港環保合作協議」,同意共同研究珠三角地區2010以後的減排安排,但至今雙方只是成立了小組、準備訂立減排目標,而具體一點的建議如排污交易等,仍只聞樓梯響,實令人失望。
在本港內部而言,政府亦需加強做好全盤規劃,及定出成效指標,切實改善空氣質素。例如,當局現行的空氣質素指標已沿用廿多年,而有關的諮詢工作完成至今亦已有兩年,實應盡快訂出更新建議。此外,亦應多推出鼓勵性的措施,促進舊型商用和私人汽車的淘汰與更新,改善路邊空氣質素。總之,各位現時及未來的領導人在推動本港成為國際一流城市的宏圖時,都要規劃一流空氣,兩者才可相輔相成,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