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歷史博物館的「清代科舉展覽」,最好看的展品有三件:一是光緒三十年的大金榜,即皇榜,也是中國最後一屆科舉放榜。末代功名,見之令人感慨;二是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年)甲子科鄉試首場夾帶案犯一覽表,其實就是一張「出貓」給人逮住的罪犯名單,看了也很感歎,始明白「夾帶」的意思;三是一張由隋朝科舉制開始至清末最後一科結束,一千三百多年的歷代狀元名錄,總共七百多位狀元郎的名字和籍貫重現眼前,背後的成敗辛酸與千萬人的命運,沉重得那張巨幅都幾乎載不住。
那個光緒大金榜,是極長的一道橫幅,由右至左,載著二百多個成功考生的名字、功名序列、籍貫。至於歷代狀元那張榜,多數是漢人名字,在遼、金、元、清幾朝,有部分是蒙古或外族名字,籍貫也不是常見的中土省份。港人最熟識的狀元,應是廣州倫文敘,另有一個狀元最倒霉,名字打個問號,只有姓。本來考取功名就是要光宗耀祖,歷史卻跟他開了個大玩笑。
想留名的留不到,不想留名的偏偏給人牢記下來。那張乾隆九年的「出貓」名單,各「夾帶」考生名字、籍貫、年齡和罪行一清二楚,比如滿洲的同陵泰,廿二歲,秀才,罪名是考籃內夾帶經書;又有江南徐憲,監生,廿二歲,罪行是帽纓上夾帶文字。還有來自浙江、順天、江西、雲南等,年齡由廿多至六十多歲,「出貓」方式更極有創意,如帽頂內夾帶經文、袖縫內夾帶經文、褲襠內夾帶文字、衣服內夾帶文字、笤彘柄(即掃把棍)內夾帶經文、夾帶文字貼在身上、袖內夾帶文字、帽胎內夾帶文字、戒尺內夾帶文字、銀燭台內夾帶經文、褲帶上夾帶文字等等。一個五六十歲的考生,還要弄這些小學生的把戲,情何以堪。那些夾帶經文也有展出,字體極小,不明如何讀到。
看完展覽,對夾帶二字,有全新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