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名人薈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化名人面對面:蔣大為在音符上說話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1-1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蔣大為經常作公開演唱。

 蔣大為是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是華語歌壇上的一棵長青樹。他由1969年走上這條路,至今已整整42年。在他的歌唱生涯中,他曾經唱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如《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敢問路在何方》等。

 蔣大為具有深厚的聲樂造詣,音清質淳。八十年代他因為演唱電影《紅牡丹》的主題曲一舉成名,這幾十年來他演唱過上千首歌曲和上百部電影、電視劇的主題歌,深受歌迷追捧。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蔣大為已掌握了「中國唱法」的真諦,簡單來說就是在音符上說話。

語言便是一種樂器

 人本身就是一個樂器,而且是一個高級的樂器,高級的定義在於人們有思想、有情感、有語言,而樂器是靠人來演奏的,要靠自己研究自己,就是用語言來演奏,因此科學唱法也是基於這種唱法衍生的最高境界。「比說腔,過去我們把字正腔圓解釋成你字要對,你這個行腔才好聽。後來我把它解釋成另一個意思,腔體就是空間,空間就是樂器,我們人這個樂器該怎樣做呢,甚麼腔才能圓呢,就是語言,你字正的時候,對的時候,所有該打開的樂器都打開了。」

 「我們怎麼識別對與不對呢?儘管你不一定會唱歌,但是你會鑒別,比如說這個音你一聽,你就知道這個音不準、不好聽,就像我們對語言有準確的概念,一橫就是一,兩橫就是二,三橫就是三一樣。」

唱歌與說話不能分離

 為甚麼有「中國唱法」?「我曾經問過專家為甚麼美聲叫科學唱法,民歌卻不叫科學唱法,好的民歌不美嗎?不科學嗎?誰也不敢講民歌是不科學的。但中國的民族聲樂和戲曲曲藝確實有缺陷,沒有所謂的中音和低音,我們民族聲樂當中也只有男高音和女高音,戲曲也是,生旦淨末醜都是清一色的高音,沒有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和女低音這些聲部。我們中國人都有胸腔,都能唱低音,但是我們民族聲樂當中為甚麼沒有呢?是因為我們不會唱,唱歌就是在音符上說話,說出高低、長短、強弱、快慢,以及各種情感的活兒。」蔣大為認為藝術是很自然流暢的,不是裝出來的,怎麼說就該怎麼唱。所以他的成功秘訣是:說得好,才能唱得好。如果連說都說不準,便不能唱,所以唱歌和說話絕不能脫節。

用對的方式唱歌

 他指出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中國現在不愁人才的原因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樂器,以及用自己的聲帶去模仿別人的聲音,失去個人的特色。「我們在訓練『中國唱法』時要解決兩個問題,老師有兩個功能,第一個功能是找出適合學生的樂器,你適合用提琴演奏,但到底是大提琴、小提琴,還是中提琴呢?先把這個做對了,然後再教學生怎麼使用這個樂器。」蔣大為表示,中國目前聲樂中最大的弊病就是模仿秀,美聲也好,通俗也好,民族也好,都存在這個問題,完全失去本身的特色,而藝術沒有特色就等於失去了意義。

「你不是合唱演員,你是獨唱演員,必須具備個人特色。我們只有講話的聲音是自己的聲音,一唱歌就變了。想解決這個問題,你還得從語言這個方向走,過去中國的教科書曾教導語言的十三折,說準了、響了、亮了、通了,然後再唱就很容易。我希望大家能夠一起來支持『中國唱法』,把中國自己的民族聲樂做得更好。」

不變的歌唱執著

 經過了這麼多年,他依然活躍歌壇,得到認同及肯定,而他這些年成功的秘訣只有兩個字──執著。「這麼多年來我對藝術、對音樂一直很執著。現在回想起來,當年流行樣板戲。我也唱過樣板戲,但後來我就沒走唱戲的路,一直堅持唱歌,從沒改變。另外就是流行音樂剛在中國鋪天蓋地興起的時候,很多唱民歌和唱美聲的就改唱流行了,但我沒改,在動盪時期,我仍堅持繼續走民族聲樂路。」

 蔣大為抓住了每一個機遇,因為他有抓住的能力,而現在他開始研究如何把中國民族聲樂科學化。「《桃花盛開的地方》這首歌的原唱者不是我,但是我把它唱出來,就是靠我的能力。《西遊記》的原唱版本也不是我,但是最後唱出來的是我,還有電影《駝鈴》和《一個美麗傳說》等歌曲,原唱者也不是我。一個歌唱家想成功,除了要保持青春外,你演唱的能力和演唱的作品也很重要,因為你的作品可以支撐你走到這個年代。之前提到的那幾首歌曲對我很重要,沒有這些好作品,就沒有我,所以我覺得我的成功和這些好的作品分不開,和這個時代也分不開。」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普通話台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華夏之聲聯合播出之《文化名人面對面》。節目逢星期日下午三時至四時在普通話台播放,港台網站(rthk.hk)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相關新聞
文化名人面對面:蔣大為在音符上說話 (2012-01-14) (圖)
名•國際:Ecoman環保就在日常生活用品上 (2012-01-14) (圖)
名.飲食:平民百姓吃甚麼花膠? (2012-01-14) (圖)
文化名人訪談:紀連海 文火調理下的中華文化 (2012-01-14) (圖)
紀連海簡歷 (2012-01-14)
被「流放」的中國陶藝 (2012-01-14) (圖)
道德自律是為官的諾言 (2012-01-14) (圖)
紀連海的琉球新著 (2012-01-14) (圖)
借鑒新加坡的華文教育 (2012-01-14) (圖)
文化名人訪談:尋找身份認同 讓世界讀懂中國 (2012-01-12) (圖)
理解落後地區 完善香港教育 (2012-01-12) (圖)
毛佩琦:掀起明史熱第一人 (2012-01-12) (圖)
毛佩琦簡歷: (2012-01-12) (圖)
名•熱話:大師程淑美 紅火中的黃金花絲 (2012-01-07) (圖)
大師成長之路 (2012-01-07) (圖)
花絲鑲嵌成八絕之首 (2012-01-07) (圖)
文化名人面對面:香港樂壇教父 顧嘉煇 (2012-01-07) (圖)
名.生活:名門望族愛花膠 (2012-01-07) (圖)
文化名人訪談:蒙曼 傳統文化 先梳理後發揚 (2012-01-07) (圖)
中國是香港的根源 (2012-01-0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名人薈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