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名人薈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借鑒新加坡的華文教育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1-1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百家講壇》紀連海漫畫像。

問:近期,內地多個城市出現文化「怪象」,如有城市建英語城、有城市在爭搶文化的所屬權,似乎文化愈來愈成為經濟的「附屬品」,你怎樣看待這些現象?

紀:前陣子,北京的密雲縣要建一個英語城,我覺得奇怪,學習英語沒有別的方法嗎?全世界只有中國一個國家上了大學不考本國語言,而是考英語,而且不止大學,考公務員、考研究生一樣要考英語,我們是需要外語能力,但就應該放棄老祖宗的經典嗎?再舉一個例子,福州這個不到600畝地的小地方,走出了中國最楚楚動人的兩個女人,一個是冰心,一個是林徽因,這兩個女人其實與中國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反思現在,同樣是住在胡同裡的人,怎麼就沒有了當初的名氣了呢?如今許多城市搞文化品牌,卻以利益為前提,目的是以文化為先導,以經濟為核心,以招商引資作為最終目的,真的能招商嗎?我們需要反思這個問題。

問:香港文化有中西合璧的特點,從中學老師的角度來看,你認為香港的學生需要怎樣的歷史教育和國情教育?

紀:作為中西方不同文化結合的基地,香港應做好中國傳統文化。北師大二附中開設的新加坡國學班,將新加坡華文學校裡最好的學生抽調過來在二附中隨班就讀,講授包括歷史、政治等在內的國學課程。而在感恩節與聖誕節之間,北師大對新加坡華文學校的學生還有一種短期培訓。此外,北師大二附中的老師也會前往新加坡對華文老師進行培訓,我經漢辦派遣,曾培訓過很多華文學校的華文老師,講王羲之、諸葛亮和蘇東坡。香港可借鑒新加坡,在北京、西安等地選取幾所固定院校,不僅教授學生知識文化,還可以帶他們參觀,以實現學習書本知識與實踐並重。

新加坡在國學教育方面已形成長效機制及規律,值得香港借鑒,香港教育部門當加強香港與內地國學教育的合作,師大二附中也願意和香港中小學加強交流與互動。

問:作為一名歷史學者,你上過「百家講壇」,也遠赴新加坡教授國學,未來,你在教學方面還有哪些計劃?

紀:目前公眾對清朝依然存在比較極端的認識,有學者認為康熙、雍正、乾隆皆值得大肆稱道,反而認為清末沒有任何建設、慈禧一無是處,這些均為誤解。事實上,在大清朝建立、入關的過程中存在一些美化、隱去之詞不為人知。

2012年,我準備出版一套史話題材的16卷清朝歷史書籍,同時,還會繼續走南闖北,普及中國歷史文化知識。其實我想分享更多所悟、所得,而這些感悟相對於聽故事來說似乎更為重要。我希望能更多的探討地方史問題,如福州的三坊七巷等具有歷史厚重感的街區。

相關新聞
文化名人面對面:蔣大為在音符上說話 (2012-01-14) (圖)
名•國際:Ecoman環保就在日常生活用品上 (2012-01-14) (圖)
名.飲食:平民百姓吃甚麼花膠? (2012-01-14) (圖)
文化名人訪談:紀連海 文火調理下的中華文化 (2012-01-14) (圖)
紀連海簡歷 (2012-01-14)
被「流放」的中國陶藝 (2012-01-14) (圖)
道德自律是為官的諾言 (2012-01-14) (圖)
紀連海的琉球新著 (2012-01-14) (圖)
借鑒新加坡的華文教育 (2012-01-14) (圖)
文化名人訪談:尋找身份認同 讓世界讀懂中國 (2012-01-12) (圖)
理解落後地區 完善香港教育 (2012-01-12) (圖)
毛佩琦:掀起明史熱第一人 (2012-01-12) (圖)
毛佩琦簡歷: (2012-01-12) (圖)
名•熱話:大師程淑美 紅火中的黃金花絲 (2012-01-07) (圖)
大師成長之路 (2012-01-07) (圖)
花絲鑲嵌成八絕之首 (2012-01-07) (圖)
文化名人面對面:香港樂壇教父 顧嘉煇 (2012-01-07) (圖)
名.生活:名門望族愛花膠 (2012-01-07) (圖)
文化名人訪談:蒙曼 傳統文化 先梳理後發揚 (2012-01-07) (圖)
中國是香港的根源 (2012-01-0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名人薈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