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百家講壇》紀連海漫畫像。
問:近期,內地多個城市出現文化「怪象」,如有城市建英語城、有城市在爭搶文化的所屬權,似乎文化愈來愈成為經濟的「附屬品」,你怎樣看待這些現象?
紀:前陣子,北京的密雲縣要建一個英語城,我覺得奇怪,學習英語沒有別的方法嗎?全世界只有中國一個國家上了大學不考本國語言,而是考英語,而且不止大學,考公務員、考研究生一樣要考英語,我們是需要外語能力,但就應該放棄老祖宗的經典嗎?再舉一個例子,福州這個不到600畝地的小地方,走出了中國最楚楚動人的兩個女人,一個是冰心,一個是林徽因,這兩個女人其實與中國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反思現在,同樣是住在胡同裡的人,怎麼就沒有了當初的名氣了呢?如今許多城市搞文化品牌,卻以利益為前提,目的是以文化為先導,以經濟為核心,以招商引資作為最終目的,真的能招商嗎?我們需要反思這個問題。
問:香港文化有中西合璧的特點,從中學老師的角度來看,你認為香港的學生需要怎樣的歷史教育和國情教育?
紀:作為中西方不同文化結合的基地,香港應做好中國傳統文化。北師大二附中開設的新加坡國學班,將新加坡華文學校裡最好的學生抽調過來在二附中隨班就讀,講授包括歷史、政治等在內的國學課程。而在感恩節與聖誕節之間,北師大對新加坡華文學校的學生還有一種短期培訓。此外,北師大二附中的老師也會前往新加坡對華文老師進行培訓,我經漢辦派遣,曾培訓過很多華文學校的華文老師,講王羲之、諸葛亮和蘇東坡。香港可借鑒新加坡,在北京、西安等地選取幾所固定院校,不僅教授學生知識文化,還可以帶他們參觀,以實現學習書本知識與實踐並重。
新加坡在國學教育方面已形成長效機制及規律,值得香港借鑒,香港教育部門當加強香港與內地國學教育的合作,師大二附中也願意和香港中小學加強交流與互動。
問:作為一名歷史學者,你上過「百家講壇」,也遠赴新加坡教授國學,未來,你在教學方面還有哪些計劃?
紀:目前公眾對清朝依然存在比較極端的認識,有學者認為康熙、雍正、乾隆皆值得大肆稱道,反而認為清末沒有任何建設、慈禧一無是處,這些均為誤解。事實上,在大清朝建立、入關的過程中存在一些美化、隱去之詞不為人知。
2012年,我準備出版一套史話題材的16卷清朝歷史書籍,同時,還會繼續走南闖北,普及中國歷史文化知識。其實我想分享更多所悟、所得,而這些感悟相對於聽故事來說似乎更為重要。我希望能更多的探討地方史問題,如福州的三坊七巷等具有歷史厚重感的街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