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名人薈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被「流放」的中國陶藝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1-1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紀連海發表演講。

 雖然是嚴冬,但記者在紀連海家中一邊享受正午的陽光,一邊品嚐他親手泡製的「鐵觀音」,心裡充滿溫暖。就在不經意間,紀連海突然拿起手中的茶壺和茶杯問記者:「你知道這個小茶壺是用甚麼製作的?」記者愣了兩秒鐘答道:「紫砂?」紀連海點了點頭卻不說話,片刻後,他說:「每次看到這個紫砂壺,我都會想起一個我親身經歷的故事:之前,我在夏威夷的Punahou School交流,那裡是奧巴馬和孫中山的母校,也是我所任教的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二中的友好學校。交流期間,我看見那裡的孩子在學習中國傳統的製陶技術,我倍感悲哀,此情此景曾幾何時在中國的學校裡見到?」

 小小的陶瓷,在大洋彼岸深深地觸動了紀連海的心,令他久久不能平靜。此時,他一手緊握自家的紫砂壺,一邊對記者說:「這麼好的手工陶瓷,一定要被粗製濫造、統一規格的東西代替嗎?」

 陶藝、燒瓷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當年中國研究超導材料時,說到了陶瓷;研究甚麼器皿無毒無害時,說到了陶瓷;為甚麼現在的中國一定要使用西洋的搪瓷呢?難道傳統的工藝已失去生命力了嗎?」紀連海接著說道:「今天早上,我寫了一篇《尋找懸崖邊上的老北京手工藝》點評,我的學生發現很多北京的手工藝逐漸消失,做毛猴兒的、做泥人的,做娟人的皆瀕臨失傳,這些傳統工藝難道不是國學應該研究的內容嗎?其實,在中國最困難、最封鎖的階段,與中美完全沒有建交之時,反而是這些傳統工藝品為中國賺取了外匯。 」

 紀連海以陶藝為例,旨在說明中國文化發展在追求與世界接軌時,更當自重、自信,傳承、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這是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相關新聞
文化名人面對面:蔣大為在音符上說話 (2012-01-14) (圖)
名•國際:Ecoman環保就在日常生活用品上 (2012-01-14) (圖)
名.飲食:平民百姓吃甚麼花膠? (2012-01-14) (圖)
文化名人訪談:紀連海 文火調理下的中華文化 (2012-01-14) (圖)
紀連海簡歷 (2012-01-14)
被「流放」的中國陶藝 (2012-01-14) (圖)
道德自律是為官的諾言 (2012-01-14) (圖)
紀連海的琉球新著 (2012-01-14) (圖)
借鑒新加坡的華文教育 (2012-01-14) (圖)
文化名人訪談:尋找身份認同 讓世界讀懂中國 (2012-01-12) (圖)
理解落後地區 完善香港教育 (2012-01-12) (圖)
毛佩琦:掀起明史熱第一人 (2012-01-12) (圖)
毛佩琦簡歷: (2012-01-12) (圖)
名•熱話:大師程淑美 紅火中的黃金花絲 (2012-01-07) (圖)
大師成長之路 (2012-01-07) (圖)
花絲鑲嵌成八絕之首 (2012-01-07) (圖)
文化名人面對面:香港樂壇教父 顧嘉煇 (2012-01-07) (圖)
名.生活:名門望族愛花膠 (2012-01-07) (圖)
文化名人訪談:蒙曼 傳統文化 先梳理後發揚 (2012-01-07) (圖)
中國是香港的根源 (2012-01-0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名人薈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