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莊 法學博士
鍾記民調所列的「中國人」、「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香港的中國人」,在「一國兩制」下並不互相排斥,是可以相容的。鍾記民調把「中國人」、「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香港的中國人」並列起來,並作互相排斥的判斷,是別有用心的。其客觀效果或要達到的目的,就是通過民調減少乃至否定「一國兩制」的社會基礎。
鍾庭耀的「身份認同」民調到底有什麼錯誤?有朋友希望筆者在邏輯上作出分析。故不揣簡陋說明一下:
鍾庭耀犯的錯誤涉及最基本的概念問題:他採用「中國人」、「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香港的中國人」4個不完全相同、但有密切關係的概念,在使用上述四個概念時卻未能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係,犯了最簡單的形式邏輯錯誤。
一、把不同概念的主從關係當作並列關係。所謂主從關係,就是外延較大的概念包含著另一個(或若干個)外延較小的概念。外延較大的概念叫主概念,外延較小的概念叫從概念,主概念包含著從概念。
混淆香港與中國的主從關係
以鍾記民調使用的四個概念為例言之,「中國人」是主概念,「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和「香港的中國人」都是從概念。「中國人」的外延顯然較大,因為「中國人」包含了北京人、上海人、香港人等等。「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和「香港的中國人」的外延顯然較小。所以「中國人」這一外延較大的主概念必然包含了若干個外延較小的「香港人」、「香港的中國人」、「中國的香港人」等從概念。
鍾記民調卻主從不分,把4個概念並列起來。例如,聯合國本來包含了中、美、俄、英、法等多國,出版物本來包含了報紙、雜誌、書籍等多種。如把聯合國與中、美等國並列,出版物與報紙、雜誌等並列,中國與香港並列,都可以說犯了邏輯學上把主從關係當作並列關係的錯誤。
二、把重合關係當作並列關係。重合關係是指兩個或以上概念的外延是重合的或相同的。例如鍾記民調所說的「中國的香港人」和「香港的中國人」都有相同的「在香港的中國人」的意思,沒有必要再作區分。如鍾記民調真是學術研究,就必須明確列出區分(或劃分)的標準,避免重合或部分重合,才能並列起來,但鍾記民調沒有作出劃分。就好比在上海搞民調,問「上海的中國人」和「中國的上海人」,肯定把「上海人」弄糊塗了。如對基本重合的兩個概念,讓被訪查者只作單一性的選擇,其誤差可以達到50%,結果自然是荒謬的。
挑撥內地人和香港人的關係
三、把交叉關係當作並列關係。所謂交叉關係,就是有部分重合。例如「香港人」有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區分,這樣就與「香港的中國人」,或「中國的香港人」有相當程度的交叉。如讓被訪查的對象對3個有交叉或重合的概念作出單一性選擇,其誤差在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之間,也談不上科學概念。
四、把相容關係當作排斥關係。其實,鍾記所列的「中國人」、「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香港的中國人」,在「一國兩制」下並不互相排斥,是可以相容的。即使香港人可以作「建制派」、「反對派」的分別,可以並列起來,但也不是完全互相排斥的。鍾記民調把「中國人」、「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香港的中國人」並列起來,並作互相排斥的判斷,是別有用心的。其客觀效果或要達到的目的,就是通過民調減少乃至否定「一國兩制」的社會基礎。
「一國兩制」有廣闊的社會基礎。1984年國務院就提請審議中英關於香港問題協議文件向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報告中,曾說明道:「在香港居民中,百分之九十八是我們的同胞。他們絕大多數是愛祖國、愛香港的。」請注意「同胞」的概念,鍾記民調說,自稱「香港人」為38℅,「中國人」為17℅,「中國的香港人」為25℅,「香港的中國人」為18℅,總共加起來98%。他們之和都是國務院報告中的「同胞」的範疇,他們的絕大多數是支持「一國兩制」的,而不是鍾記民調暗示的只有17℅「中國人」支持「一國兩制」,沒有國家認同問題,而38℅「香港人」有國家認同問題。
當然不能否認,在中英談判開始到香港回歸期間,香港有外流移民問題。但在香港回歸後,上述外流移民也有相當的比率返回香港。由於聯合聲明所附英方備忘錄的安排,原來持有英國屬土公民護照的香港居民也有不少改持英國公民(海外)護照,但他們是為了旅行的方便,並不是顯耀大英帝國子民的效忠。而在聯合聲明中方備忘錄中,中國政府也強調,根據國籍法,所有香港中國同胞,不論其是否持有「英國屬土公民護照」,都是中國公民。在香港特區經授權簽發特區護照後,隨著互免簽證協議的增加,改持特區護照的香港居民也越來越多了。雖然這不排除是為了旅行的便利,但也說明對中國公民的身份並不排斥。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有待提高
在1990年英國推出「居英權計劃」後,據當時的媒體報道,有近5萬個家庭約20萬人通過該計劃取得「居英權」資格。但中國政府並沒有承認該計劃。1996年5月1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釋法也明確,任何在香港的中國公民,因英國政府的「居英權計劃」獲得的英國公民身份,根據國籍法不予承認,這類人仍為中國公民。即使這些人接受鍾記民調查訪,他們在法律上仍然是中國人。
由此可見,鍾記民調根本夠不上學術研究的資格和標準,在法律上也是站不住腳的。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已經到了很高的境界。從鍾庭耀搞出這樣不學無術的民調,經郝鐵川提出批評後,香港還有不少媒體為鍾記民調辯護撐腰,香港特區政府還有不少人以為這是學術研究等情況來看,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還有待提高。
2011年的《施政報告》指出:「在國民身份認同方面,有系統的國情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全面和多角度認識祖國,有助提升國民身份的認同,從而對國家發展有所承擔。」在中小學進行有關國民身份認同教育是必要的,也有助於國民身份認同的提高,但這還是不足夠的。特區政府還應當對整個社會進行國民身份認同的引導,糾正社會上存在的國民身份認同的偏差,這也是政府管治能力的體現。否則,政府的所謂「管治危機」就永遠不能消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