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富金融策略師 黎智凱
截至2011年末,我國銀行業、保險業和信託業總資產分別達到11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6萬億元和4.8萬億元,而證券業總資產僅1.57萬億元。證券公司為何在金融行業表現如此之差?
長期以來,我國券商一直以提供的經紀、承銷、自營等傳統業務為主要收入來源,近年來遭遇經濟的不景氣,加上減佣戰等直接影響到券商的發展滯後。當然這其中的原因很多,筆者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創新不夠。在資金需求巨大的中國,理應有更多種類的投資產品以回應投資者各種風險與回報的組合。
應推更多產品滿足市場需求
創新發展,已成為證券行業的共識。自中證監郭樹清上任以來,券商的創新正在加快。由中證監推動之創新業務包括轉融通業務、場外市場業務以及發展中小企業私募債等。但筆者認為要真正誘導券商創新,主要還應以中證監主導,推出更多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允許券商從事更廣泛業務,以及對一些限制性的條款予以鬆綁。
首先,創新的首要任務就是產品創新。我國的民間資本與居民儲蓄的規模日益壯大,而我國國內券商目前提供的可投資產品十分有限,加上近年來發展較快的銀行理財產品、信託、保險、PE等產品等均不在券商可允許的代銷範圍內。券商要滿足日益強大的理財需求、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就要往綜合金融理財與銷售的模式方向發展。
其次,經紀業務轉型升級。一直以來經紀業務一直是我國券商收入和盈利的主要貢獻者,也就因為這個原因,在近兩年來股市行情低迷的情況下,券商不僅整體虧損嚴重,為了吸引投資者,各大券商的佣金大戰更是處處可見。
隨著經紀業務惡性競爭日趨白熱化,盈利空間不斷的壓縮,亦無暇顧及嘗試創新。所以筆者認為要升級經紀業務,最有效的方式應為資產管理,但現時投資領域受到限制,變相不能開發更多創新型產品。
國家宜出台政策鼓勵「走出去」
再次,拓展場外市場。為了提高我國券商整體競爭力,以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國家應該出台有關的政策鼓勵證券公司拓展境外業務,支持有條件的券商走出去。使之能夠成為像高盛等一流的投資銀行。已落下帷幕的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共達成67項經濟成果。其中,中國將允許外資持有者在合資券商不超過49%的股份。筆者認為,這利好內地證券市場。主要原因在於比例提高了,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資來參與以及完善合資券商公司的管理。另外,對於那些看重創新的合資公司而言,其嘗試創新發展的經歷會給內資券商提供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