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虹博士 香港教育學院幼兒教育學系講師
上星期在港鐵上環站發生的南亞裔「人肉炸彈」事件,有報道指該闖入列車駕駛室的巴基斯坦籍「炸彈人」因事業和婚姻都相繼受到打擊而作出如斯行徑。此事件雖然最後證實只屬虛驚一場,但卻再一次揭示少數族裔人士在港欠缺支援,面對生活壓力的事實。若果社會各界繼續以選擇性失明去忽略這群少數族裔的需要,筆者擔心若干年後「恐襲疑雲」將會真的「狼來了!」
正視少數族裔受歧視問題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1年的統計數字,現時本港約有45萬名少數族裔人士(佔全港人口6.4%),對比2001年(5.1%)及2006年(5%)有明顯的上升趨勢。少數族裔中以南亞裔人士受到較多的種族歧視,包括被港人排斥、沒有業主願意出租單位、不能公平地在港就業,以及因言語不通以致欠缺社區支援網絡及被剝奪運用社區資源的機會等。大部分南亞裔人士在英國殖民統治時代來港作僱傭兵。回歸後,基於種種原因,如家鄉局勢不穩及習慣了香港生活,他們於是選擇繼續在港定居。
本港的南亞裔人士大多居住於舊區(如深水)的私人樓宇或於新發展區(如天水圍、東涌等)的公共屋h,並缺少機會與區內的華人家庭接觸及相處。由於南亞裔學生中文能力不佳,以及欠缺家庭學習支援,他們一般難以融入主流學校,間接影響了升學和就業。工作上,南亞裔人士於本港大多從事非技術人員工作。他們的求職困難主要來自語言及文化差異,如招聘內容以中文為主及學歷不被承認,以致競爭力減弱。長遠下來,這群少數族裔人士面對許多生活上的困難,苦無出路,形成一股壓力,影響社會的和諧和發展。
三個層面幫助少數族裔
以上林林總總的問題揭示了建立香港多元文化社會的必要。實際上,多元文化是香港社會的資產及一大特色。既然少數族裔人士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只要能接納和尊重彼此的差異和文化獨特之處,終能建立文化共融的社區,並幫助這批在港的少數族裔人士。至於如何達至,則可從個人、學校、和政府三個層面去入手。
一、個人方面,港人應身體力行,從行為說話中表現接納少數族裔的文化特性。商界人士在招聘人手時不應歧視,當有合乎條件卻非華裔人士來應徵時,膚色和種族背景等因素應被忽略。
二、學校方面,可加強師資的培訓及專業發展,多舉辦一些課程或講座,讓老師認識少數族裔人士的文化,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及學童,從而選取適合的教導和輔導方式,以加強學校支援,促進家校合作;另一方面,加入種族平等元素的課程,給予少數族裔學生機會去分享他們的宗教、節慶和語言等,亦能培養本地學生對少數族裔人士的文化認同及欣賞的正面態度。
三、政府方面,雖然民政事務總署的種族關係組已於二零零二年成立,但政府應增加市民(特別是少數族裔人士)對該組的認識,並加強發揮其功能。例如:可作更多反種族歧視條例的宣傳活動,鼓吹平等機會。同時亦需要增強對少數族裔人士的支援配套,如增加一些由社區機構舉辦的中文班及英文班,解決他們難以融入香港社會的問題,脫離惡性循環。最後,政府應擴大少數族裔人士的社區支援工作(如培訓服務少數族裔人士的社會工作者),確保他們於面對困境時可得到及時的援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