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炎
前不久,路透社中文網刊發《重慶模式留下巨債,國開行深陷其中》的報道,援引香港大學教授許成鋼對重慶地方融資平台的一些觀點和議論,在筆者看來,有失實與偏頗之處,願與許教授商榷。
報道稱,許教授謂,「重慶從國開行獲得的支持力度,是其它省級政府所不可能獲得的」,這不符合實際情況。事實上,近十年來國開行重慶分行人民幣新增貸款規模178億元,在全行37家分行名列第18位。國開行重慶分行人民幣貸款近五年的平均增速為23.8%,比同期重慶市銀行業貸款25.7%的年均增速低1.9個百分點。到2012年3月底,國開行重慶分行貸款餘額佔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餘額的9%,位居全市第5。由此可見,國開行對重慶的支持與重慶的經濟發展一直是相適應的。作為國家中長期投融資主力銀行,貫徹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支持重慶經濟社會的發展,是國開行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所謂「重慶獲國開行特殊支持」的觀點不成立。
許教授還認為,為籌措資金,地方融資平台沒有考慮財力和商業效益情況。這也不符合實際。就地方債務而言,融資平台在內地普遍存在,已經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形成大量優質資產。以國開行支持重慶的融資平台為例,截至2011年底,國開行共支持重慶政府融資平台客戶58戶,融資餘額佔全市融資平台貸款餘額的23%。由於風險控制嚴格,不良貸款率僅為0.1%,連續7年低於1%。可見,許教授所謂「沒有考慮財力和商業效益情況」的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
2007年,許成鋼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在物理上,在工程上,你絕對不敢說沒有把握的東西」。事實上,在經濟科學領域也應如此,觀點和議論要建立在客觀事實和科學分析基礎之上,「不說沒有把握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