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金鐵霖與家人合影。
著名聲樂教育家、中國音樂學院名譽院長金鐵霖,這是一個注定永恆閃耀在中國音樂星空的名字。他的歌聲傳遍四方,曾被視作最具光明前途的歌唱家;他的學生遍佈天下,從李谷一、彭麗媛、宋祖英、張也到戴玉強、吳碧霞,名動中華,他更被譽為中國聲樂大師和點石成金的「神仙」。經過長期的實踐,他推出了融兮中西、業界公認的「金氏唱法」、創建了民族聲樂的「七字標準」,創造了民族聲樂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一存、凱雷
談及中國民族聲樂當前面臨的傳承凝滯與創新之難,以及來自歐美聲樂與流行音樂的雙重衝擊,金鐵霖指出,中國聲樂需要繼承傳統民族音樂,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保持自身的藝術特色,展現中國文化的魅力,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舞台。
聲樂走向大眾
當前正處於繁榮發展階段的中國民族聲樂,也暗含隱憂,包括如何向民間學習、如何走向世界等問題。資料顯示,民族聲樂從20世紀初開始發展,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民族聲樂學院體系逐漸完善,80年代起被定位為「學院派的歌唱藝術」,走過的是一條曲折的道路。有人認為「學院派的歌唱藝術」削弱了「民族唱法」本身包含的多元化內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限制了中國民族聲樂事業的繁榮與發展,並由此對民族聲樂的界定問題展開學術爭論。
基於此,金鐵霖於2011年年末正式提出「中國聲樂」的概念,並得到廣泛認同。他認為,中國幅員遼闊,民族多,地域廣,聲樂藝術種類豐富多樣,包含戲曲、曲藝、民歌、原生態、美聲、流行以及音樂劇等多種演唱形式。「中國聲樂」這個命名具有極強的包容性,相對於中國當前的聲樂形式而言,更科學、更恰當,也更有利於中國民族聲樂走向世界舞台。
不過,金鐵霖坦言,中國現代聲樂藝術教育體系的建立尚不足百年,審視中國聲樂發展現狀,事實上還存在諸多問題。他指出,聲樂藝術中的一些唱法甚為高雅,很能陶冶性情,但對於普通民眾而言,其內涵其實很難理解。他認為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要注意三方面。其一,美聲唱法要走民族化路線,即美聲唱法要讓民眾聽得懂。其二,演唱方法要有科學性,就歌唱而言,每首歌的唱法其實都不相同,作品不同,演唱方法就要有區別。其三,要讓時代流行唱法藝術化,即提高流行歌曲的藝術性,讓觀眾感受歌曲之美。
普及中樂文化
在金鐵霖眼中,中國聲樂首先要充分體現中國特色,即民族性,包括聲音類型、情感表達、語言和表演等多方面。「現在很多演唱者比較少唱傳統民歌,聲音大多借鑒西方的東西,注重聲音訓練,卻忽略了民族風格和民族音色的體現。」對此,金鐵霖提出,應該用「中國特色的音色」來表現中國聲樂。總體而言,是要重視對傳統民族音樂的繼承,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保持自身的藝術特色。
身為聲樂大師,金鐵霖尤其關注中國聲樂的發展,在提升音樂品質的同時,也提倡打造更美、更容易讓普通民眾接受的音樂。2012年全國「兩會」上,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金鐵霖建議,把廣西歌謠《劉三姐》打造成交響樂。他表示,交響樂素來因為被認為過於古典、高雅和嚴肅,令人望而卻步,而用民眾熟悉的旋律打造一首交響樂,既有世界性,又有民族性,在提升音樂品質的同時,民眾也能聽得懂。他說:「我們把草根的東西放在高水平的平台上,以這種方式推廣聲樂藝術、普及音樂藝術,也是做了一件好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