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絲
有朋友經營了一家小書店,並不指望掙錢,就是想作為一個文化據點,供志同道合的書友文友聚會雅集、聯絡感情。但是在圖書市場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小書店縱然理想化色彩甚濃,仍然是處境困厄、經營維艱。畢竟舖租、人工、所售圖書佔用的資金,都是硬性支出,在收益無法維持正常運轉的情況下,僅靠店主人的一腔熱情,是無法支撐長久的。
相形之下,一個同學也開了一家書店,生意還過得去,他的經營秘笈是主要銷售初高中學生用的各種教材、輔導書、模擬練習冊,以及配套的讀物、音像製品,靠著學生這個穩定的購買群體,他的銷售額一直都很有保證。我曾到他的書店逛過幾次,勵志學盛行的時候,他就在書店的最顯眼處擺滿了勵志圖書,等到《心靈雞湯》、《成功學走紅》,他又及時地把這些當紅書籍作為主打商品陳列。我每次去都想捧捧場,找一兩本感興趣的書,可實在是找不到,因為除了時尚當紅的流行書,其餘的就是熟得不能再熟了的老舍、茅盾、金庸,或者用於裝點書櫃的精裝版本的世界名著,沒有一本真正有趣、令人捧起來就捨不得放下的書,我只能自嘲是入寶山而空回,徒呼遺憾。
類似的尷尬,相信不少人也遇到過。當今媒體談到人們的閱讀率下降,書店難以為繼,都把原因歸咎於網絡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電子閱讀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加上網絡銷售平台的崛起,分流了一部分書籍的銷售,由此形成了書店危機。但是,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卻少有人提起——如今的書店,太過缺少令讀者眼前一亮的新書和好書。當人們走進書店,看到的都是內容大同小異的流行書,或老掉牙的經典名著,又怎能激發起他們的購書慾望呢?買書的人少了,閱讀的人必然就少,失去了顧客的書店日漸萎縮,就會越開越少,人們逛書店、買書的次數也會跟著變少,由此形成一個死循環。
明代學者唐順之曰:「宇宙間有一二事,人人見慣,而絕可笑者。屠沽細人,衣食稍足,死後必有一篇墓誌。達官貴公,稍有名目,死後必有一部詩文。此等文字,人藏家蓄者,盡舉祖龍手段作用一番,則南山煤炭竹木,當盡減價矣。」嘲諷明代的一些富商和官員,為了沽名釣譽,明明胸無點墨,昏聵顢頇,死後也要花錢出書,使得劣質書籍氾濫。如果人們拿這些書去燒火,恐怕柴薪煤炭也要降價了。
這種情形當下也很多見。我曾在書店看到一本詩集,序上寫是某地的幾個退休老幹部,對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又熱愛古體詩詞,於是將詩作合集出版。翻開一看,詩句佶屈聱牙,平仄不分,令人難以卒讀。很難想像,這種水平的書籍竟然也能出版,且公開發行。而如今的書店裡,除了熱銷的教材,最常見的就是財富新貴、資本大亨的自傳或職場成功學,或者是官員為了彰顯文化名聲,出版的文集或「學術著作」,再就是根據一時的熱潮,如心靈雞湯熱、國學熱、養生熱、美食熱、收藏熱出版的跟風之作,內容大同小異,有些甚至就是直接從網絡上copy而來,可供人選擇的閱讀視界狹窄,久之自然令讀者失去逛書店、買書讀書的興趣。
客觀地說,缺少高質量的新書好書,才是當今的書店江河日下、面臨巨大危機的根本原因,畢竟靠賣教材和輔導書,是無法支撐起大眾的閱讀需求和文化消費的。而要改變這一現狀,就是努力提高圖書的質量和品位,能夠吸引人們常到書店裡逛逛,讓各種類型的讀者,都能找到符合自己情趣口味的書,才能奠下大眾閱讀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