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楚強
海峽兩岸民間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都是相同的,而所有文化信仰,全部都是由福建傳到台灣去的。其中香火最興旺的兩位「女神」,一位是天后媽祖娘娘,另一位是天仙聖母臨水夫人。而這兩位女神都是經過歷代朝廷「欽賜」的封號。媽祖娘娘保護海上的船隻和旅客的安全,是海上的保護神,臨水夫人則專門保祐婦女和兒童的安全,民間甚至把她認定為觀音菩薩的化身。關於媽祖娘娘的事蹟,已經是家喻戶曉了,而臨水夫人的事蹟,知之者還不多。所以本文專門記述閩台之間臨水夫人的事蹟。
臨水夫人俗名陳靖姑,福州倉山區下渡陳昌之女,生於唐大曆二年(767年),18歲嫁古田縣臨水鄉劉杞為妻,故後世都習慣稱她為「臨水夫人」或「臨水奶」、「臨水陳太后」等。她家世業「巫」,福州人傳說她自幼曾學法閭山,能驅鬼除妖,扶危濟難。唐貞元年間,福州大旱,請陳靖姑祈雨。當時陳靖姑正身懷六甲,但仍應群眾請求,前來福州閩江龍潭角脫胎祈雨,果然靈驗,天降甘霖,旱情緩解。但陳靖姑自己卻因辛勞過度,傷胎身亡,年僅24歲。臨終前遺言「吾死為神,必救人難產。」
陳靖姑死後,據說由於她的善良品德感動了天帝,入了仙籍,成為救苦救難的女神。古代由於科學不發達,婦女生育臨盆是一大難關,所以陳靖姑專門保祐婦女平安生育。許多懷孕婦女都要到臨水夫人廟中去祈求保祐,據說非常靈驗。後來她的事蹟逐漸傳遍全國,歷代朝廷都很重視。宋淳祐年間,陳靖姑受朝廷封為崇福昭惠滋濟夫人,賜予「順懿」的神名。從此以後,陳靖姑的聲名愈來愈大。清雍正七年(1729年),皇帝特封陳靖姑為「天仙聖母」,到了道光皇帝又欽賜她為「太后」,和海神天后媽祖娘娘同樣的尊貴。不過兩位女神分工不同,一個保祐海上的船隻客商,一個保祐陸地的婦女和兒童。
由於陳靖姑在民間有崇高的聲譽,所以崇奉她的寺廟也特別多。首先在她的出生地福州倉山下渡和她下嫁的古田縣臨水鄉都建立了臨水夫人的祖廟,當地人俗稱為「娘奶廟」。因福州話母親叫做「娘奶」,當地民間都把陳靖姑當作自己的親生母親一樣來崇敬。據說婦女們想生孩子,都要到「娘奶廟」去進香膜拜,俗稱為「請花」。由於對陳靖姑的崇拜,閩台兩地的民間婦女過去還衍生了一種風氣,即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必到娘奶廟祭祀求子。因陳靖姑就是在正月十五出生的,婦女18歲不訂婚不出嫁,因陳靖姑就是在18歲出嫁,婦女不想和「母親」同年出嫁。24歲不生育,因陳靖姑就是在24歲去世的,這一年生孩子不吉利。當然這些都是迷信的風俗,現在已經沒有人相信了。
隨著對臨水夫人崇拜的發展,各地建立的寺廟越來越多。從唐宋時期開始,元明清各代更加興旺。在她的夫家古田縣,就有七座較大規模的寺廟。而在福州市區的主要風景區于山、烏山、倉山等地也都建立了臨水夫人廟。在一般夫人廟內,還附設了三十六位女神,據說這些女神都是在陳靖姑管轄之下,專門保祐婦女生育和兒童成長的。民間稱之為「三十六婆官」。
除了古田、福州之外,閩東閩北各縣也都普遍建立了許多臨水夫人廟。以後臨水夫人的信仰還發展到其他各省以及海外特別是東南亞各國華僑華人社會之中。以後隨著福建居民移居台灣,早在元朝開始,對陳靖姑崇拜的風俗也傳到台灣去了。特別是鄭成功收復台灣以後,台灣也先後建立了許多臨水夫人廟。比較著名的有台南的臨水夫人廟、以及大士殿、伍德宮、開隆宮,高雄縣的注生宮、屏東縣的永福堂等都是以祭祀臨水夫人為主的寺廟,香火都十分興旺。而且台灣許多臨水夫人廟,都是從福州請去的師傅工匠精心設計建造的,其形制都和福州的寺廟一模一樣。
雖然現代科學發達,但民間風俗很多都沒有改變,直到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在台北市還新建了一座頗為壯觀的「碧潭觀光臨水宮」,以供到台灣的遊客觀光朝聖,場面十分熱鬧。據統計,現在全台灣約有一百三十多座臨水夫人廟。幾乎台灣每個市縣都有這種寺廟,這是海峽兩岸同胞同根同源的一種「神緣」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