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松 資深教育工作者
近來社會上出現了國民教育的爭拗,大家應以理性對待分歧,在原則問題上達致共識。教育局公布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中提倡以多角度引導學生思考,該指引已獲得學界廣泛的認同。推廣國民教育的政策如此清晰,為甚麼硬要將國民教育扭曲為「洗腦」而加以否定,為此小題大做,以偏概全,甚至無中生有,胡亂炒作,使問題趨於政治化,既欲阻止國民教育,又想作為某些政客參選立法會的政治議題。由此引起社會分化,造成社會混亂,因而損害了香港的穩定和繁榮。這當然不是愛國者之所為,絕不可取。
香港在九七年回歸祖國後推行國民教育是理所當然的,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十五年來,筆者為此寫了多篇文章。近來在國教問題上卻有許多爭論,有的論點竟是原則上的分歧,不可等閒視之。作為教育工作者,實有責任挺身而出,表達意見。
國民教育的主旨是認識國情,增強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這與世界各國都相同。可是本港有的人視之為洗腦,有人受到誤導,一時想不通。
倘若爭論只圍繞在某些具體問題上(例如教材、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恐怕是不足的,看來需要從更深的層次加以剖析,才能豁然開朗,釋除疑慮。
國民教育是原則問題
筆者認為,理解國教問題,必須首先仔細解讀鄧小平先生一九八四年六月會見香港工商界訪京團和香港知名人士所說的一番話:「甚麼叫愛國者?愛國者的標準是,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只要具備這些條件,不管相信資本主義,還是相信封建主義,甚至相信奴隸主義,都是愛國者。我們不要求他們都贊成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只要求他們愛祖國、愛香港。」
這個闡述無疑是本港推行國民教育的指導原則。鄧小平先生所列的愛國三標準顯然是為港人特別提出的。香港推行國民教育所採取的方針政策應基於這些準則。
由於這些標準切合香港的歷史和現狀,既務實又寬鬆,因而為港人所接受。
「尊重自己民族」就是愛國的表現,這就把愛國的尺度置於對自己民族的基本態度方面去衡量。對此鄧小平先生在一九八四年十月三日會見港澳同胞國慶觀禮團時作出具體的闡述,那就是「站在我們民族的立場,維護民族的大局,民族的尊嚴」。由此可見,港人愛國的第一個著眼點是中華民族的利益,在今天則體現在振興中華,與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筆者相信,香港同胞一定會樂於對此作出自己的貢獻。
「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這應是港人對香港回歸祖國懷抱,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所持的基本立場和態度,體現在對「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的真正支持。國家主席胡錦濤最近指出,我們要「堅持『一國』原則,尊重『兩制』的差異」。這就告訴我們「一國」與「兩制」絕對不能分割,「兩制」必須以「一國」為前提,這是個大原則,必須堅持;「兩制」既有差異,就要恰當處理由此引起的分歧,尊重彼此的存在,切勿以一制強加於另一制。例如國民教育,由於「兩制」的差別,在推行上香港自然有異於中國內地。香港同胞既然屬於中國國民,對於推行國民教育,理應支持。
不應妖魔化國民教育
「不損害香港的穩定和繁榮」,這體現了愛國愛港的要求。鄧小平先生對此也作了明確的界定,那就是「不做損害祖國利益的事,也不做損害香港同胞的事」、「不能在香港製造混亂」、「香港同胞團結一致,共同努力,維護香港的穩定和繁榮」。香港既是多元化的社會,自然存在許多的「不同」,人們的言行儘管有種種的差異,但是大家都不能損害香港的穩定和繁榮,這樣才能「和而不同」,否則就會引起社會動盪和混亂,破壞了香港和祖國的根本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