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孫西
前不久,國家主席胡錦濤來港出席慶祝香港回歸15周年紀念活動之際,中央再推出一系列挺港政策,給予香港各方面有力支持和照顧。香港經濟正面臨歐債危機和全球經濟衰退的衝擊,新一輪的挺港措施對香港的未來發展產生更大推力,對香港經濟在國家和世界格局內的謀篇佈局有著更深遠的影響。今年香港面對的情況比較特殊,國際金融經濟形勢波濤洶湧,特區政府和立法會又遇上換屆之年,中央推出一系列的挺港措施,從更遠視野和更深層面加速兩地互補融合,提升互利互惠空間,以實現香港和國家在未來世界競爭格局中的戰略性共贏,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指出了一條戰略性發展的新路。
如何落實這些挺港措施,並發揮最大效果,令內地與香港攜手共贏,是香港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廣大香港市民應當牢牢把握香港大發展的歷史機遇,充分運用中央的挺港措施,努力克服各種困難和挑戰,迎來香港更大發展和更加美好的未來。
善用中央挺港措施
毋庸諱言,如何善用國家的挺港措施,更好發揮「36條」的能量,促經濟、保民生,已成香港當務之急。可以坦率地說,目前香港社會對「36條」理解和認知度還不足,若一味盯著泛政治化議題,掩蓋了對經濟問題的關注,縱然「36條」商機再多,也會無暇顧及而失之交臂。長遠來看,香港要充分運用好包括「36條」在內的中央挺港措施,發揮自身優勢,把握機遇。香港經濟與內地經濟、尤其與廣東珠三角經濟區一體化趨勢,必將繼續深化和擴大。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國家為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把發展實體經濟放在重要位置,對不同地區實施差別化政策,營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須知,中國國力有今天這樣的地位,主要靠的就是實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國際金融危機也從反面再次顯示出實體經濟的重要作用。當前,世界經濟和國家經濟都處於一個關鍵的時期,中央明確指出,健康穩定發展的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根本,是抵禦外部衝擊、增加社會財富、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香港可在企業融資、現代化服務行業和創新科技等方面,支援國家大力發展實體經濟。
堅持企業升級轉型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香港經濟結構產生了變化,漸發展成為二元經濟。最令人擔心的是香港出現結構性失業問題,引致失業率上升,社會不穩定。業內人士指出,香港應以創新、高產值和高科技行業作為火車頭,同時扶助低增值但高就業的勞動密集行業,善用本港既有優勢,增強創匯能力或發展商品和服務行業,創造「香港製造」的品牌。
顯而易見,重振香港製造業,不僅可創造相當的就業機會,吸納不少本地低技術人口,亦可推動其他行業一環扣一環地發展。但是,首先須改善本港的經營環境,降低生產成本特別是碼頭、交通運輸、能源的成本,以及地價與租金,尊重市場運作。為此,引入公平競爭法就是必須的了,攀登全球產業鏈高端,關鍵在於激發創新動力,實現企業升級轉型與經濟結構調整。
加快與內地經濟融合
香港經濟是一個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自由市場經濟系統,因為香港缺乏自然資源,食品及原料均需從外地輸入。即使在1997年回歸祖國前,香港的貿易和投資都與內地有著密切關聯,祖國內地長期是香港最大貿易夥伴。近年來由於內地的經濟開放,自1990年代香港的傳統工業致力進行經濟轉型,尤其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不少製造業都將工序移到內地。但是,目前仍有超過3200間國際企業選擇在香港設立亞洲區總部或辦事處,主要從事的業務包括批發零售、進出口貿易、其他商用服務(例如會計、廣告、法律等行業)、銀行和金融、製造業、運輸及相關服務。
中央「36條」公佈之際,正值國際經濟起伏動盪,尤其是歐債危機久拖不決,香港金融市場危機四伏,中央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提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即時釋除香港金融界的疑慮。「36條」不僅加強和鞏固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同時也配合國家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部署,具有「互利雙贏」的性質。「36條」有助香港發揮「通往國際市場的視窗和平台作用」、「服務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橋樑和紐帶作用」,對於國家在「十二五」期間的經濟轉型發展,香港將大有可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