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先有語言,後有文字。文字打破了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更擴大了語言的交際功能。今期,本欄會概述漢字的起源和變遷,讓我們知古通今。
漢字起源 倉頡造字可信
漢字的起源眾說紛陳,有結繩說、八卦說、倉頡造字說等。其中倉頡造字說在戰國時期已經流行,可信程度較高。許慎《說文解字.敘》也曾提及:「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
甲骨文和金文是迄今眾所周知最為古老的漢字體系。甲骨文,是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楔刻的文字;金文,指鑄刻在殷商青銅器的鐘或鼎上的一種文字。兩者的字之構形體現於古人最寫實的生活方式,奠定六書中的象形和會意的基礎。秦代的篆書是大篆和小篆的統稱。其特點是形體勻稱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向隸、楷之間的過渡。
隸書興起 象形弱符號強
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後,又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因此,隸書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說文解字》記錄了秦始皇篡改文字後,漢朝恢復和發掘傳統文字這一段歷史:「秦燒經書,滌蕩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為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隸書的出現標誌著漢字的象形性減弱,符號性加強了,成為漢字古與今的分水嶺。
楷書方正 書法基礎楷模
楷書是由漢隸脫變而來,至魏晉王羲之等書法家進一步規範其體勢,使楷書成為一種完全獨立的字體,因為其字形較為正方,規矩整齊,不像隸書寫成扁形,逐成為漢字書法中常見的一種字體。楷書是有模楷的意思,楷體書法最為著名的四大家是唐代歐陽詢(歐體)、顏真卿(顏體)和柳公權(柳體),及元代趙孟頫(趙體)。
總括而言,漢字的變遷的次序是: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至於,其他的字體如行書和草書則藝術性較高,簡化字則便於普及教育。不過無論如何,漢字字體的發展表現出文字的活力,由圖形轉為線條,由圓渾走向方塊,由繁趨簡的發展歷程。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 語言傳意學部講師 張燕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