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十八大報道組 羅洪嘯)擁有28萬億資產的中央企業系統十八大代表團9日對外開放,包括中石油、國家電網等17位世界500強央企老總出席會議,這些央企老總握有中國的經濟命脈,影響著十八大後國企的改革方向,因此備受矚目。
作為央企「大老闆」的國資委主任王勇9日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國企改革的方向是要更加市場化,不斷增加國企的活力和影響力。
對於一些媒體質疑國企效率低下,王勇坦誠而言,國企是從計劃經濟發展過來的,既要承擔所有企業利潤最大化的責任,另一方面又肩負社會責任,大量人員沉澱在國企,央企還辦有8,300多個社會機構,同時,國企還有大量的離退休職工,央企有516萬離退休職工需要養老。
效益非短期 重長遠發展
王勇指出,中央企業和國有大企業關係國家經濟安全命脈,他們在投資發展中更多關注中長期發展。從當期效益看,中小企業在短期效益上反應更好,從長遠看,央企和國有大企業更重視幾年十幾年的綜合發展。
比如能源行業,中石油在內地一年投資要3,000多億元,這些投資回報都要經過三年五年乃至八九年,因此看待國企效益不能看短期。
被問及目前中國國企數量是否過多時,王勇指出,歐盟國家以及日本、韓國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發展階段都存在大量國企。
據了解,80年代英國、法國、挪威包括美國,國企比例都很高,甚至佔當時經濟總量的20%至30%。淡馬錫集團是新加坡政府控股的國企,並在新加坡經濟中佔有很大的比重。中國國企的數量既要滿足企業發展,又要符合國家需要,所以國企數量的多和少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