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一直是民眾最關注的問題之一。近年發生不少食品安全事故,從三聚氰胺奶粉到地溝油、瘦肉精、速生雞等,對民眾的身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這些食品安全事故也令消費者對國產品牌失去信心,重創一些食品行業。
其中嬰幼兒奶粉行業的發展趨勢尤其值得關注,據專家估計,去年外國品牌在中國的市佔率可能已經超越國產品牌,很多消費者更直接或通過代購方式在國外或港澳地區大量購買嬰幼兒奶粉。如何重建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心是一項艱鉅工作。
突擊檢測 設舉報懸賞
雖然《食品安全法》已經在2009年通過,建立了一套相對完整、統一的監管架構和制度,但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仍然欠缺,反映政府的實際工作有需要改善加強的地方。我們認為最為重要的是監管必須到位。首先,各級政府應該為食品安全政策與工作提供經費保障,特別應確保監管部門有足夠經費,對各種食品進行不定期抽查檢測,並因應不時出現的食品安全風險,對某些食品加強抽查檢測。另外,各地應該建立針對食品生產和經營安全問題的舉報和懸賞制度,充分利用民間監察力量,推動食品安全工作。
改善召回制 責令「停止生產」
現行《食品安全法》規定國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產經營者未依照規定召回或者停止經營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的,縣級以上品質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可以責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經營」。我們認為有關法律條文的寫法應更明確,授權縣級以上有關部門可以責令生產者「停止生產」。另外,為消除地方保護主義造成食品安全監管不力的弊端,並防止因一個地方的環境污染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地域性食品安全問題,應授權國家級監管部門可宣佈召回來自某個產地的某種食品。
針對奶製品問題,在2008年嬰幼兒奶粉重大安全問題發生之後,國家在產業佈局、行業准入、奶源供應、技術裝備、質量安全等方面制定了比較細緻的規範。有關規範不但要嚴格執行,還要不斷提高標準。2010年衛生部公布的生乳收購標準,為每毫升細菌總數不超過200萬個,在社會上引起了爭議。雖然有關標準比對舊國標中的最低收購標準有所提高,但為了更有效提高奶源品質,重建消費者信心,應在顧及奶牛養殖行業實際技術能力的同時,盡快提高生乳收購的衛生標準。另外,應通過更積極的財政措施協助奶農提高生產技術和衛生水平,並協助他們發展集約化經營,為保障奶源品質和安全創造更好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