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富金融策略師 黎智凱
美國新興市場投資基金研究公司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截至3月20日的一周內,EPFR追蹤的全球股票基金吸金25億美元,繼續擴大著十年以來最長的資金淨流入周紀錄,但其金額還不到前一周的五分之一;全球債券基金則吸金36.8億美元;全球貨幣市場基金(MMF)則在最近10周內第八次資金淨流出。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受到塞浦路斯銀行業危機的影響,投資者避險情緒升溫,債基歡迎度明顯優於股基。
內地債券市場方面,在經歷了一年多的債券牛市之後,其收益率已經不那麼吸引人。交易所債市方面,儘管上周國債和企債市場繼續緩步攀升,但一級市場新債發行明顯降溫。歷經多年的醞釀之後,財政部、央行和證監會日前聯合發佈通知,決定開展國債預發行試點,允許以即將發行的記賬式國債為標的進行債券買賣。
預發行提升市場流動性
筆者認為,預發行將活躍國債交易市場,會促進國債利率的進一步市場化,提高國債二級市場的流動性,還能為投資者提供套利機會,同時也會推動國債衍生品的產生,對利率市場化亦有著促進意義。事實上在大多數發達國家,國債預發行被廣泛採用。作為一種遠期交易合約,國債預發行交易提供了關於即將招標債券價格的連續發現功能,還能為投資者帶來新的投資機會,從而提升債券市場的流動性。
內地第一隻債券ETF產品於3月25日正式在上交所上市交易,這也意味著國內投資者將第一次步入全新的場內交易「T+0」時代。在債券指數基金迎來擴容潮下,在今年債券市場發展提速的背景下,筆者認為,債券發生違約的事件是不可避免的,這就要需要監管機構和自律組織在內的市場參與各方全力配合,建立合適的風險管理體系,防範未來可能出現的債券違約。
在2013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新任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回答提問時稱,財政部正在佈置關於政府債務規模的調查,分析其中的風險。這表明管理層有想法進一步優化市場約束機制,建立風險應對機制。在筆者看來,還應加強對一、二級市場的有效管理與風險監測,完善違約救濟制度,建立健全風險轉移和對沖機制,促進信用風險合理配置,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