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李樹甘 吳祖堯
近日再有聲音指出最低工資嚴重滯後,原因是本港低薪員時薪已超過三十元,很多僱主以二十八元時薪聘不到人。以市場工資去判斷最低工資是否滯後,非常誤導。
市場工資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近年經濟景氣,某些行業對勞力的需求上升,帶動工資上升,造成普遍市場工資高過最低工資的現象。若嘗試想像一個較誇張的情況,便會更容易發現問題,比方說某低技術行業因勞工短缺,導致市場工資上升至一百元,那麼最低工資是否應該調高至一百元?我們需要明白現在工資水平是周期性的,若最低工資按經濟景氣時的水平調整,當經濟衰退時,工資的下調能力便失去彈性,企業面對薪金成本高的困境,便會裁員甚至結業,屆時失業率將會大幅上升。
統計處調查發現,全港二百八十六萬四千名僱員中,時薪少於三十元水平的打工仔,只有二十一萬三百人。最低工資令二十一萬三百人的工資上升,亦間接令到較上層職位有加薪壓力。換言之,二元的最低工資升幅乘以二十一萬三百人這條簡單數式,絕對不能反映企業承受的成本上升,整個薪酬結構將被影響。
工資上升是勞工短缺結果
另外,不少行業的工資水平顯著上升,是勞工短缺的結果,而勞工短缺除了是因為經濟景氣帶動勞力需求上升外,很大程度上亦是拜最低工資所賜。不少零售、飲食業職位的工資與最低工資的差距減少,吸引力大打折扣,轉工引致表面勞工荒。宏觀經濟中的因果關係環環相扣,若把所有負面因素,例如通脹、勞工短缺等,都當成調高最低工資的理由,是一個很危險的做法。我們必須理性地分析負面因素中,有多少是最低工資所造成,否則將走入惡性循環。最低工資迫使企業加價,物價上升卻成調高最低工資的理由,不斷循環,形成螺旋式通脹。
以市場工資作指標不斷調高最低工資會使勞工產生依賴,人們傾向捨難取易。本來市場工資反映勞工生產力,若辛苦培訓進修提高生產力換來的加薪,一下子就被最低工資的上升所蓋過,便會導致勞工缺乏自我提升的動力。副學士、不少大學生更覺不是味兒,政府一方面提倡專上普及教育,另一方面,最低工資卻使大專畢業生的薪酬與低技術工作的薪酬拉近,甚至不如,學生付上時間、金錢去讀書,但剛踏入社會便受到這樣的打擊。
難怪不少老闆反映青年員工的心態變得消極,他們以保安員的薪酬作比較,埋怨工作辛苦工資過低,更抱著轉工加薪的心態。低層勞工薪酬上升使較高學歷勞工產生錯誤預期,不斷嘗試尋找更高薪的工作,造成磨擦性失業上升。更甚者因未能找到高薪工作,索性閒賦在家。實施最低工資的國家或地區,會面對自然失業率大幅上升的問題。
低層員工工資低而長時間工作,主要因為他們的工作對產品或服務的增加值低,當工資上升到某一水平時,使用機器反而更便宜,容易被機器替代,工資難有太大加幅,一旦企業使用機器,就不能回頭,演變為結構性失業。所以,他們的工資較低,以多勞多得的方式去維持生活。
此外,低技術工作的替代性高,在經濟衰退時低層員工容易被替代,勞工政策推高他們的工資則令此情況更惡化。社會需要幫助低收入勞工,但不應以增加最低工資達成,否則就如溫水煮蛙般,青蛙因為開始時水溫的舒適沒察覺危險,直至發現無法忍高溫時,已經沒法逃脫,在水中熱死。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