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富達證券業務部副總經理 林振輝
中國最大的光伏企業之一、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的尚德電力(STP)18日表示,該公司在2013年3月15日到期的5.41億美元可轉債已經違約並被要求盡快償付。18日,該股股價下跌8.41%至0.641美元,近5個交易日累計下跌將近50%,今年以來股價累計下跌58.1%。作為首家在內地債務市場上出現違約的內地公司,尚德電力打破了內地債券市場零違約的神話,第一次改變了投資者自「海龍債」事件之後,對政府必然「兜底」的印象。
長期以來,內地債券市場一直未出現違約,主要在於地方政府總直接或間接為地方企業債券進行「兜底」。對於具有國有背景的城投債,地方財政支持可以理解。而對於非國有企業,由於很多是地方大型企業,事關稅收與就業,地方政府也往往出資「兜底」,以維護地方投資環境。另外,由於目前的發行機制把審批作為風險認定的最主要環節,要求曾造成違約的發行人不再具備發行資格,而債券發行又與地方政府協助與推動有很大關聯,因此違約的發生將影響到地方政府利用債市的能力。
地方政府為企業進行「兜底」的動機,反映出了政企關係的扭曲,而這種扭曲更傳導到了債券市場,導致債券價格無法對產品實在的風險進行體現,即便在經濟下行、基本面不佳的時期,評級機構仍具有上調評級的偏好,導致風險積壓,不知其在未來何時爆發。尤其是在地方政府和企業對債券融資依賴性很強的當下,「虛假繁榮」的債券市場顯得更為風雨飄搖。
政府對企業信譽考量惹關注
尚德電力的違約並沒有改變政企關係扭曲市場的情形。對於政府見尚德未救,似乎並非出於改革的意圖。根據新華社報導中的解釋,尚德未得政府支援,是因「施正榮掏空企業轉移資產的痕跡太明顯,而且對於用個人資產做抵押出爾反爾,政府方面無法與其順利合作。」從這個角度看,在扭曲的政企關係下,市場似乎形成了一個微妙的風險評估新機制,即借由政府對企業信譽的考量,對企業所發債券的信用度進行評價。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