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新滋急作「公關危機」應變,認為浸大學生能夠知錯能改,有承擔。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龐嘉儀、馮晉研)浸大生尋找贊助商風波,自昨日凌晨於網絡上揭發以來,一日間於社交網站facebook瘋傳,至昨晚9時,未計其餘周邊回應及感想,單是原帖已錄得2.2萬個「like」、1.5萬個「share」,直接回應超過3,300個;不少人的facebook賬戶被此事「洗版」,營造起龐大輿論壓力。除涉事浸大生昨午迅速趕赴飯店做義工「補鑊」,事件也促使浸大校長陳新滋就有關「公關危機」作出應變,顯示資訊爆炸時代中的網絡威力。有專責青少年工作的社工提醒,面對網絡輿論攻勢及壓力,評論者及被批評者都應保持理性清醒,以免造成「網絡欺凌」,令事件越演越烈。
陳新滋:學生知錯能改有承擔
浸大校長陳新滋昨日本來未安排公開活動,但亦特別就事件回應,他表示,學生知錯能改是一件好事。相信有關學生組織在拉贊助時,沒考慮飯店東主只屬小本生意,而且在經營艱辛的情況下,仍支持其他有需要的人;雖然學生忽略贊助者的背景,但他認為「事件發展至今,帶出了正面訊息,浸大的學生知錯能改,有承擔」。
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鄧良順總結事件指,有關學生在尋找贊助前,其實應充分了解飯店背景,並鼓勵其他學生組織應嘗試擴大搜尋贊助商的層面,以免「搵錯對象」。對於事件在不足一天內已累積數以萬計的轉載評論,鄧良順表示,回應迅速是網絡文化的特點,對事件有發酵作用,但他亦提醒,網上評論性質,可能未經深思熟慮,提醒青少年「作出評論前應詳細了解事情始末,以免評論離題,弄巧反拙」。他期望隨浸大生與明哥澄清事件及和解,評論者也毋須再「圍攻」,以免事件演化成「網絡欺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