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法籍華裔著名畫家趙無極9日下午因病醫治無效在瑞士沃州逝世,享年92歲。趙無極之子趙嘉陵當天證實了這一消息。新華社援引趙嘉陵的話報道,趙無極病重期間家人一直陪伴在他身邊,趙嘉陵感謝各界友人對趙無極的關心。這位在世界享有盛譽的畫家,與美籍華人貝聿銘、美籍華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譽為海外華人的「藝術三寶」,他的離世令人惋惜。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圖:本報資料圖片
據法國媒體透露,自2005年就身患腦退化症的趙無極,今年3月底以來已兩度入院,本月9日出現呼吸困難,於瑞士當地時間9日,在瑞士的家中去世。
趙無極被譽為20世紀華人藝術界的重要人物,他身為法蘭西畫廊終身畫家、巴黎國立裝飾藝術高等學校教授,並曾榮獲法國騎士勛章。在世界各地舉辦過160餘次個人畫展的他,每幅作品通常可以賣到100萬美元到250萬美元的價格。而在保利香港拍賣行剛閉幕的2013春季拍賣會上,趙無極的作品《春意》在中國現當代藝術專場的拍賣中,則以高達1,035萬港元的價格成交。
被譽為海外華人的「藝術三寶」的趙無極,與美籍華人貝聿銘、美籍華人作曲家周文中一樣,在藝術界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中國藝術史研究的引領者、牛津大學邁克爾.蘇立文教授評價他為「在自己的創造性的想像中,把東西方調和在了一起。」
趙無極將西方現代繪畫形式和油畫的色彩技巧,與中國傳統文化意蘊相結合,創造了別具一格的色彩藝術。台灣「文化部長」龍應台得知趙無極過世的消息時表示:「他過世對我而言,有點像是一個時代的結束。」雖然她和趙無極並不認識,但早已聽聞過他。在龍應台的心目中,趙無極和現代華人藝術家不太一樣,他帶有很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雖然他身在外面的世界,卻又能用西方現代美學語言和自己的文化底蘊結合。
趙無極1921年生於北平的一個書香世家,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親和叔父,對繪畫藝術都十分重視。他的父親常不厭其煩地從美學及技巧的觀點向子女解釋一幅作品的優劣,他的叔父則經常從巴黎帶回一些仿製名畫的明信片送給趙無極。
渴望走出傳統泥淖的青春
趙無極年少便展現出速寫與繪畫天分,14歲時通過嚴格的考試,進入了杭州藝術學院,師從林風眠。入學一年後,他就完成了第一批油畫作品。首批創作的靈感,來自於他叔父從巴黎帶給他的明信片——因此,他很早就有機會接觸到塞尚、馬蒂斯、 莫迪格里安尼、雷諾瓦或是畢卡索的作品。1941年,趙無極被舉薦為杭州大學助教,同年他在重慶舉辦第一次展覽。(杭州大學於1937年日本侵華時期遷移至重慶。)希望融合中國傳統與西方繪畫的他,在馬蒂斯與塞尚的畫作中找到了解決疑問的答案。
一年之後,趙無極舉辦了一場當代藝術家的聯展,希望能藉此從傳統中脫離出來。當時參與的藝術家包括趙無極本人、林風眠、吳大羽、 丁衍庸等。可以說那是中國現代主義領軍人物的首次群體展。而年輕的趙無極當時已下定決心,不再做一個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國畫家」、不再畫水墨畫、不再搞「中國玩意兒」。在他眼中,當時的中國畫已經淪為對技巧的崇拜和模仿,不斷陷入重複傳統的泥淖之中,「美和技巧被混為一談,章法用筆都有了模式,再沒有想像和意外發明的餘地。」
這一階段的趙無極,獲得了對繪畫最初的認知和基本技法,但也愈加叛逆。他反感中國傳統的形象思維對藝術的影響,1947年,他在上海舉辦了自己在國內的最後一場畫展,他也自此意識到自己的繪畫之路才剛剛開始—於是,他做出了與那個年代許多年輕藝術家相仿的選擇,決定前往巴黎深造。
流光溢彩的巴黎歲月
在巴黎的早期歲月,對這位接受力極強的青年藝術家來說,影響來自所有方面。他說,「我學畢加索的素描……我仰慕莫迪格里安尼、雷諾瓦和馬蒂斯,但還是塞尚幫助我尋找到了自我,發現我自己是一個中國畫家」。他眼中,盧浮宮裡最美的畫是奇馬布埃(Cimabue)的《與孩子和天使在一起的聖母》,他曾寫道:「多麼寧靜!整個畫面大致是在同一平面,然而金色的光環創造出奇妙的透視,創造出一種深度感。」——這使他想到了中國的古典山水。
1949年5月,趙無極於巴黎的克茲藝廊舉辦了他首次個展。國立現代美術館的館長在簡介序言上寫著:「趙無極藉由畫面將中國傳統的精髓,現代藝術和法國文化做了有趣的結合。」
1950年對趙無極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一年,因為他認識了皮耶.羅也勃,後者直到1957年,都是趙無極的畫商。趙無極也開始探索新的平版畫技巧,他最初的8件版畫作品,伴隨著詩人亨利.米修的詩詞展出,也因此促成了兩位藝術家一段不滅的情誼。
1951年,在瑞士辦展期間,趙無極參觀了許多博物館,並看到了保羅.克利的畫作。克利的作品深受中國藝術的影響。對於趙無極來說,這是個重要的啟示:因為他與這個瑞士藝術家有同樣的感受——他將走上與克利方向相反但本質相同的道路:一條由中國傳統藝術邁向西方現代藝術的道路。
對趙無極來說,1953年是個重要的轉捩點,因為趙無極捨棄了具象畫,轉投抽象繪畫的懷抱。許多收藏者對這個轉變感到失望,因而不再購買他的作品。然而這也是藝術史上重要的轉捩點,阿蘭.儒弗瓦對趙氏的這種轉變十分認可,因此1954年在《藝術》期刊上寫下:「中國普世的觀點中,朦朧飄渺展現了沉思的精神,更勝於眼前的物品。趙無極的作品成功地呈現了中國的天地觀,同時也成為近代的世界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