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彥
「佔中」宣傳約5個月以來未成氣候,反對派中一直有意見認為,要爭取公眾廣泛支持「佔中」,必須做好宣傳工作,讓市民明白「佔中」的最終目的是爭取普選,以扭轉主流民意不支持「佔中」的態度,這也是「佔中」首次商討日的其中一個主流共識。實際上,「佔中」在今年上半年做了大量宣傳工作,但效果甚微,其根本原因在於「佔中」違法暴力的性質不得人心,廣大市民不願破壞繁榮穩定、理性守法的香港根基,即使「佔中」發起人再廣作宣傳,虛張聲勢,亦不能扭轉「佔中」失道寡助的定局。
比較歷史 可知偽善
「佔中」發起人戴耀廷今年1月在報章發表《公民抗命的最大殺傷力武器》,打開了「佔中」的宣傳戰,後來在3月進一步和另外2名「佔中」發起人陳健民、朱耀明宣告「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信念書,他本人更親到多所大中學校做政治演說,闡述「佔中」起源、手法和立場,經常接受傳媒訪問,不可謂不賣力,加上商討日、研討會等活動配合,「佔中」發起人已有足夠機會說明其行動性質。行動至今勢孤力弱,這說明不是「佔中」宣傳不足,不是市民不明白,恰恰相反,市民已在這些宣傳中,清楚認識到「佔中」違法暴力的性質,繼而不願支持一場擾亂公眾秩序的行動。「癱瘓中環、核爆中環」是戴耀廷從開始便已強調的效果,目的就是認為只有達到破壞中環癱瘓中環的目的,才能為自己爭取政治籌碼,脅迫中央政府、特區政府和廣大市民在雙普選問題上就範。孟子謂「失道寡助」,「佔中」的不良性質從開始已注定會被市民杯葛,最終只會變成少數激進分子聚攏苟合的活動。過去來自不同機構的民調顯示,反對「佔中」的市民是調查中的主流意見,這更表明民意清楚理解「佔中」禍害。
有反對派又認為,「佔中」涉及高深的法律和民主知識,公眾不易消化,難以吸引市民參與。其實,「佔中」乏人問津並不是陳義太深,恰恰相反,這是因為「佔中」理念膚淺俗套,手法暴力,社會各界已紛紛拆穿其擾亂香港秩序的用心,市民不甘被愚弄利用,不但紛紛表態杯葛,而且為了保衛中環變得加更齊心。事實上,落實普選的道路已寫在《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中,政改須根據「五步曲」程序落實,這本來非常清楚,脈絡分明;「佔中」發起人卻另起爐灶,提出脫離法治核心價值的普選論調,擾亂公眾視線,又用「愛與和平」美化違法暴力性質,態度左搖右擺,自然無法取信於人。馬丁路.德金和甘地等社運領袖,在歷史上發起的不合作運動亦不會像「佔中」發起人需以「承諾書」和「行動指引」等規條來確保行動和平,掩飾用心,市民只要用一些歷史事實稍作比較,已可知「佔中」偽善,拒絕參與。
虛張聲勢 難經考驗
然而,「佔中」發起人仍不斷對外宣傳「佔中」能夠形成重要的佔領力量。特首梁振英日前明確批評「佔中」不可能和平進行,特區政府有決心執法、防止及處理任何犯法行動,戴耀廷回應指,這是梁振英感受到「佔中」愈來愈強大,要打壓令市民不參與,但愈打壓便愈多人參與「佔中」,市民決心只會更大云云。60年代美國草根民眾運動領袖阿蘭斯基(Saul D. Alinsky)有一句名言:「權力不是你擁有的東西,而是你的對手以為你會擁有的東西。」戴耀廷等以這種「稻草人」的宣傳術,宣稱愈來愈多人會支持他們,令社會相信他們有籌碼脅迫廣大市民,有愈來愈強的力量和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對抗。但虛張聲勢只能是虛有其表,真正的權力來自中央授權、法治精神和廣大市民,「佔中」發起人再廣作宣傳,其所得權力和支持亦不過在浮沙上建屋,經不起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