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芳 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主席
又到了文憑試放榜的日子,當中只有兩成的考生能夠在本地大學升學,其餘的考生只能進入其他課程。雖然大學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訓練一個人的智慧,並不是訓練一個員工(SALARY MAN), 但是對於商業社會,光有理論,毫無職前實踐/實習經驗又如何說服管理層去聘請這些職場新鮮人呢?「教育、市場、就業」三者如何相互平衡,同學們在選擇時應該如何,實在值得反思。
筆者間或也要參與新入職員工的面試,大學生及副學士畢業生在兩文三語的說話能力,表現實在差不多,表達能力則視乎個人性格而定。同時,學士畢業生的中英文書寫水平明顯比由副學士生晉升大學的學士畢業生較高,他們也顯出較有條理的思維。筆者相信大專教育在思維教育方面應該做得不錯,同學們可以從不同的小組討論中訓練邏輯思考及組織能力。至於語文教育,則仍有不少進步的空間。
可能大專教育(TERTIARY EDUCATION) 的目的未必是全面提升同學們在市場中的就業能力。筆者面試過不少在大專時讀節目管理(EVENT MANAGEMENT) 的畢業生,他們在理論方面也算合格,大約也知道項目不同的規模及形式有不同的設置。可是,當問到一個節目中應該包含什麼元素時如接待、台上台下管理、節目流程等等,他們最喜歡哪一個環節時,面試者大都搭不上嘴, 真的令筆者嘖嘖稱奇。在面見技術員工時,筆者發現求職者只專長於網絡系統,而對網站內容管理系統及相關項目管理不太熟悉。可是中小企需要的人才是要較多才多藝的。課程內容與就業市場需要應否更貼近呢?
筆者曾經接觸過院校的老師,希望給予同學們一些服務受眾的經驗,但是老師說受到一些壓力,不能讓同學們當免費勞工。其實院校及同學不應太執著短期的金錢回報,同學們主動爭取接觸市場機會,令自己從中學會各種職場技巧,裝備自己。
究竟大專院校應該主力做好職業教育,還是理論概念教育?如何提升同學的語文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及職業技能,以至增加同學們的競爭力? 畢業生的選擇應何去何從?香港菁英會在2013年9月9日將會主辦「博鰲青年論壇2013」,其中一環節將會討論「教育、市場、就業」,究竟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應否及如何配合市場需要,如何增加青年人,尤其是大專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真是值得各界一同探討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