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潤華
哲學常給人高深莫測的感覺,艱澀的哲學理論流派眾多、常人難明。然而凡夫俗子們亦各有自己的人生哲學,那是經過生活歷練而形成的人生智慧與價值觀,左右個人前進方向。日前偶讀《人民日報》張世英教授所著《希望哲學論要》一文,深有感觸,吸引我再三閱讀、思考,心中百感交集。筆者雖沒學過哲學,但從張教授的「希望哲學」中彷彿看到自己的人生之路,引發諸多共鳴……
張教授是研究德國古典哲學的學術泰斗,近年他融會古今中外先哲智慧,原創出「希望哲學」體系,鼓勵人們以希望作為人生動力,照亮現實、超越有限、挑戰自我、不斷創新,那麼希望就能扭轉命運、塑造成功,並推動社會的進步。在筆者年近九秩的生涯中,希望確實是人生精神支柱,憶往昔艱辛歲月,先天體弱且八歲喪母,少年又逢無情戰爭被迫輟學謀生,糧食匱乏、瘧疾纏身仍要為口奔馳,且受日軍欺凌,前景黑暗,受盡折磨,度日如年,困苦坎坷命運不堪回首,只能嘆一句「不怨天、不尤人」自我開解。
天無絕人之路,孤苦零丁中幸遇良緣,苦難中成家立業、生兒育女,內子的愛護令我化悲憤為勤奮,苦難亦成為點燃希望、激發鬥志的催化劑,激勵我為事業拚搏,希望就像陽光帶來溫暖與信心,希望亦像種子,努力播撒與耕耘總會有所收穫。到而立之年創業略有所成,命運得以改寫,令我深深體會到「希望是痛苦與幸福、黑暗與光明的轉換」哲理,其關鍵就是奮鬥,不然「希望」與「失望」也只是一步之遙。希望雖是虛擬的精神,但有了行動就不再虛無縹緲,並擁有無窮力量,助你實現理想。
給自己希望 注入正能量
人生難免有各種困苦,給自己一個希望,等於為生命注入正能量,去化解人世間的種種不如意。沒有母愛的悲痛、少年失學之悲哀、日軍蹂躪之悲憤,種種切膚之痛令我更加明白人間疾苦,希望下一代免受其苦,故努力拚搏、拓展事業,修身齊家建立和睦家庭,希望兒孫比我幸運;同時熱切投身興教助學善工,幫助貧窮孩子以知識改變命運;關注同情孤寡殘弱之辛酸,在力所能及範圍內助一臂之力;而最大的冀望就是祖國強盛、民族興旺,一洗近代落後挨打之百年恥辱,當有幸目睹新世紀中國在世界傲然崛起,民族自豪之情難以言喻,沒有經歷戰爭的年輕人是無法體會的,故筆者多次呼籲青年學生要學好歷史,以史為鑒,共同奮鬥,去實現中華民族的強國之夢。
人生苦短生命有限,惟有希望是無限的。一個人空手而來空手而去,一生能做到順天行道、問心無愧足矣,留下事業及慈善基金,冀望子孫後代薪火相傳、永澤人間,有此希望在,自能豁達從容。生老病死自然規律,功名利祿只是雲煙。生命有了希望就有活力,提出「希望哲學」的張世英教授現已年屆93歲,仍筆耕不輟,且佳作頻仍,為世人欣羨,相信他推崇的「人生希望」賜予其永遠向前的力量。我的人生哲學與張教授不謀而合,冀能推動我生命不息、行善不止,並實現與老伴共慶結婚70周年之美夢,而最大的希望,是在有生之年看到第一階段「中國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早日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