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路 資深評論員
早上7點開始,這個城市的士多裡、的士上,充斥著電台烽煙(phone-in)節目主持人各種關於政治民生的高談闊論,電台主持的尖聲批判,甚至謾罵,還混雜著市民打電話來討論問題時夾帶的各種環境雜音。厭煩這類形式的人不屑他們的極端,更像是噪音轟炸。但是他們絕對不缺乏支持者。
這類節目的聽眾多為基層,容易被主持人看似理智的批判性理據說服,然後一眾人便捕風捉影,抽絲剝繭,以小見大地否定政府的所為,好事在這裡也會被說成壞事,若工作有差池,會被橫飛的口沫淹死。清晨,你若抱著對政府改善民生還有希望及感恩的心態,打開電台的一刻起,你便慢慢步入絕望。
香港從曾經的金融中心的經濟優勢和心理優越感中,慢慢出走。取而代之的是內地逐漸騰飛的購買力,橫掃廣東道的款爺富姐們,讓本地人又愛又恨。受惠其帶來的經濟好轉,卻不得不指責當中不少人的粗鄙行為。傲慢的港人,作為既得利益者,卻不能低下高貴的頭顱。城市素質,像根救命稻草,讓港人死死拽著,漂浮在維港的海面。越是對內地人翻白眼,越是表現自己的高人一等,與眾不同。
一哭二罵三上街成慣伎
回歸16年,香港有部分民眾還是戀戀不忘西方佔領的曖昧關係。像個過氣的情人,曾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曾經相愛,曾經佔有,但現在只剩下抓不住的回憶。有人舉著龍獅旗的目的是什麼?期望在遠離的背影中,再看他驀然回首嗎?
一哭二罵三上街,什麼時候成了爭取權益的慣常手法?碼頭工潮後,另一大批人還跑到了該財團的超市,謾罵老闆是吸血鬼,是奸商,毫無公平、尊重可言。孰知,超市的利潤只佔總收入的百分之二到三,但養活著9,000個家庭,給市民帶來方便的同時,卻要擔負各環節的風險、食品安全、物流安全、員工福利、社會責任等。老闆沮喪了,突然宣佈,打包轉賣超市。一大批人,開始擔心,大老闆要撤資了嗎?這才又像個犯了錯的孩子,氣焰全無。那麼,在漫天叫罵的時候,誰有所得,誰有所失呢?
至於政府,想要做實事,的確兼聽則明,但不是無條件對辱罵投降。若一直後撤底線,大家還以為謾罵是爭取的方法。政府如果明智,是不是可以和沉默大多數多一些溝通。畢竟,癲狂的人有癲狂的理由,他們的一己一私的利益也是人人皆知。政府不是撕裂社會,分化族群。但是,政府必須讓多數香港人知道,什麼是香港的整體利益,什麼是各種利益的平衡點。而且,也要揭露某些勢力,他們罵政府,是真罵還是要搞垮政府,亂中獲利?似乎,香港還沒有「忠誠的反對派」。其實,施政之難正在於此,並不是什麼選舉模式認受性的問題。無論如何,真正符合民意的政府,想做事情,就要邁開步子,瞻前顧後。左右搖擺,怎麼走下去?
大文豪魯迅說,謾罵不是戰鬥。我等只能說,謾罵不是辦法。好在人世間,邪始終不能壓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