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慎應對小一學生人口升降挑戰
吳克儉 教育局局長
新一年度的「小一入學統籌辦法」剛剛開展。日前有評論指香港特區政府忽視第二類嬰兒(俗稱「雙非兒童」)所引致的人口變化問題,亦沒有就跨境學童的教育需要及早籌謀。其實,這些說法並不公允。
政府向來重視教育規劃
我必須清楚指出,特區政府向來重視教育規劃。我們一直密切注視適齡入讀小一學生的推算數字以進行宏觀規劃,並清楚明白有關推算的局限,包括家長是否選擇公營學校,以及內地的香港兒童是否來港就讀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等。推算數字是按多項因素和假設編制而成,因此若所作假設跟最終情況有差別,推算數字便會與當時的實際數字有差異。
有評論引用2014年度「小一學校網小學名冊」的資料自行進行推算,並與2014/15學年適齡入讀小一學生的推算數字作比較,指「明年欠約一萬個小一學額」,這是不正確的演繹。除了推算數字不是最終數字之外,「名冊」的學額是根據暫定小一班級數目計算,實際開辦小一班數將視乎學位需求而定。我必須強調,教育局會確保提供足夠的公營學位予合資格的學童。
第二類嬰兒急升屬過渡性問題
在第二類嬰兒方面,政府掌握了他們的出生數字,高峰期是2011年的35700人和2012年的26700人,這是近年跨境學童人數急增的主因。但隨著2013年起實行內地雙非孕婦來港產子的「零配額政策」,預計跨境學童對公營小一學位的需求會持續增加至2018/19年,然後將顯著下降至一個較為穩定的水平。因此,當前的挑戰只是一個過渡性的問題。
跨境學童並非只限於第二類嬰兒,還包括居於深圳的香港人子女,以及第一類嬰兒(俗稱「單非兒童」)。他們會否及何時來港就讀,純屬家長的個人決定。由孩子出生至升讀小一的數年間,家長按時可能有不同的決定,所以實際申請來港升讀小一的兒童數目,要到他們報名參加小一入學統籌辦法時,我們才可知悉。還有,跨境學童的家長亦會按其家庭環境、居住地點、主觀意願等,決定子女使用哪個邊境管制站過境和選擇入讀哪所相鄰校網的學校。
由此可見,有關問題相當複雜,而且變數極多。一直以來,當立法會議員及社會人士就有關規劃問題提出查詢時,我和教育局的同事都會盡力解答,向公眾提供及闡釋資料。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策局,我們不會貿然或草率回應,亦不應發放很可能與未來實況有落差的預計資料,以免引起誤解。
加強數據搜集進行整體規劃
為了更好地掌握深圳的香港兒童回港定居或跨境來港就讀對學位的需求,政府已加強數據收集、分析及推算工作,以掌握不同年齡組別的學童資料,並根據客觀的數據進行整體教育規劃。
面對來年跨境學童數目增加的問題,教育局最近已修訂了小一統一派位的安排,既照顧在本港各校網內居住的學童的需求,同時亦確保跨境學童獲派公營小一學位的權利。新安排包括在八個較鄰近邊境的校網撥出部分學位,為跨境學童設立「專網」,此舉可以避免居於內地的兒童繼續集中選擇某一校網的學校,以致一小撮學校要承擔大部分跨境學童的壓力。
教育局與學校攜手應對挑戰
此外,要應付過渡期內的額外學位需求,最有效的方法是採用彈性的安排,包括使用剩餘課室和把其他房間改為課室,以開辦額外班級,以及向鄰近校網借調學位等。如有需要,教育局亦會暫時增加學校每班派位人數,同時為學校提供額外資源,以保持教學質素。利用空置校舍提供額外學位亦在考慮之列,今年教育局已批准北區一所小學利用毗鄰的空置中學校舍開辦附屬班級。另一方面,教育局亦會與內地官方和非政府機構加強溝通,探討其他可行的方案。
教育局將與學校同工並肩攜手,適時為學生採取靈活及適當的措施。最近,我們與多區的小學校長代表會面時,欣悉有關學校,特別是實施小班教學的學校,會積極考慮在有需要時增加臨時的額外小一學位,以應付需求。我和局方同事會繼續做好短、中、長期的規劃,確保所有學生得到良好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