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波 資深評論員
近日梁振英特首再次重申「不會撤辣招」,這是當前的正確選擇。而未來香港樓市發展的根本,還在於科學合理的土地規劃與開發利用,及有效配置資源,使政府能持續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以配合產業經濟和社會民生的發展。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國際量寬熱錢肆虐,香港樓價急劇上升,政府為遏制樓市炒風,自2010年起連續推出壓抑樓價的多項措施,雖及時遏制游資炒樓的勢頭,使樓價有所回落,交投量也快速下跌超過80%,但截至目前,樓價量化指數:中原城市領先指數仍徘徊在120點高位。顯示香港樓價泡沫並未完全擠壓。去年10月以來,有地產商界代表對政府「雙辣招」策略頗為不滿,多次要求政府撤招。近期也有本港主要地產中介代理商走上街頭遊行抗議,以交投銳減,影響生意為由,要求政府盡快撤招。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只顧自己,不顧大眾;只顧當前,不顧長遠;且缺乏承擔,缺乏社會責任的消極態度。
「辣招」仍為壓抑樓價有效策略
特區政府已多次明確表態,鑑於目前香港樓市狀況,不會「撤招」。因為,香港的樓價還未回歸到基層市民所能承受的支付能力範圍;由於新一屆政府施政頻頻受反對派「拉布」阻撓,香港的土地開發與新屋供應政策也未能完全上軌和有效推進落實。因此,政府「雙辣招」策略雖然受到一些爭議,但在目前低息環境持續,國際熱錢還未退潮和供應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也不失為壓抑樓價之有效策略。
增加土地供應才是根本
回顧歷史,香港樓市在1997年以前,年均房屋供應(含私人樓和公、居房屋)約4萬個單位,市場年需求約3萬個單位。1997年至2000年平均供應也達到3萬個單位,但受金融危機影響,需求已迅速萎縮至2.5萬個單位以下。樓價更持續下跌近50%。2000年至2003年市場供應急降至1.5萬個單位,而需求亦萎縮到1萬個單位以下。到2003年5月「沙士危機」時,香港樓價相對97高峰時已下跌超過70%。因此,政府為刺激經濟,拯救幾十萬人的負資產,停建居屋,終止「八萬五」政策。2003年7月在中央政府推出CEPA等多項政策的支持下,香港樓價隨經濟步入復甦軌道,開始回暖,房屋需求也逐年上升。2003年7月至2008年9月間,香港樓市需求已迅速回升到年均2萬個單位以上,而土地和房屋供應仍處於休眠狀態,房屋供應仍維持在年均1萬個單位左右。由於房屋供求出現失衡,加之全球金融海嘯後的低息環境,及全球持續釋放量寬,致使大量熱錢湧入香港房地產市場,導致香港樓價快速、大幅上漲。中原城市領先指數由2003年5月谷底的35點一路上揚,2007年10月已迅速穿越66點,2008年9月遇金融海嘯短暫回調不足10點,之後再次破頂。直至2012年10月達到130點的歷史高峰(超越97亞洲金融危機高峰近30%)。此時,香港樓價收入比已達17倍以上高風險區域(合理值為8至12倍);投資收益率(租售比)更降至3厘或以下。顯示香港樓價蘊含巨大風險泡沫,而樓價在游資炒風的狂飆下未有止步跡象。為此,特區政府才及時果斷連續出招(如前述),樓價開始緩慢回落,但香港樓市的剛性需求(香港本地居民用家需求和基本投資需求)徘徊在2萬至2.5萬個單位以上。受制於土地開發遲緩(如新界東北),年平均供應仍徘徊在1.5萬個單位左右,供求結構仍保持移動失衡,高樓價令人望而卻步。因此,未來擴大土地開發,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才是解決香港房屋問題的根本。
近期,特區政府又提出十年建屋規劃,將在未來十年內,每年增加供應房屋達到4.7萬個單位。如果此目標能夠順利實現,以香港現時剛性需求約2.5萬個單位和逐步啟動投資需求2萬個單位,共年需4.5萬個單位。應可實現供求平衡,並促進樓市進入理性、健康的發展軌道。可見,政府現時還沒有撤銷「雙辣招」和其他調控措施的條件和必要。政府解決房屋問題的當務之急,應是盡快啟動實施新界東北、東南和西北的土地規劃與產業、民生開發工程。香港經濟和金融環境因聯繫匯率因素制約,無過多的匯率彈性和利率自主空間。因此,對於調控樓價措施,筆者認為:應實行「短中長」策略配置。如:一是利率政策和按揭成數調節,可作為短期策略,視流動性導向(過剩或逆轉)和美國量寬退市等貨幣政策因素進行適時調節。二是政府的公共財政政策(公屋、居屋興建、轉移支付貼息)、稅收政策(「雙辣招」印花稅)等,可作為中期策略,以調節投資與投機炒作狂熱需求。三是政府的土地開發規劃與增加房屋供應,可作為長期策略,以拓展經濟地理空間,促進香港產業經濟轉型發展,並調節本地區持續增長的剛性需求,確保香港樓價理性、健康的發展。
打造新型宜居環保新市鎮
香港未來發展的經濟地理空間和產業重建空間不在海上(填海造地不利環保、不可持續),而在新界「大東北」。因此,新界大東北的開發,應有別於過去傳統的發展思維和建設模式,不能只單純局限於住房供應和居住條件的滿足,而應充分考慮區內就業設施和相關軟硬服務的配套。應打造新型「宜居、生態、環保、舒適、文化創意和現代服務產業」的新市鎮。如果香港未來市鎮和建屋發展規劃,不配套產業和就業設施,只是單純的居屋、公屋或私樓供應,只會增加社區服務壓力和就業人口的時空成本(不能就近或就便擇業)。高昂的就業時空成本,對年輕的打工族也難有吸引力。目前,政府正著手準備未來30年的土地房屋發展規劃,這是一個立足香港經濟長遠、持續發展的積極策略。因此,應圍繞與大珠三角,及泛珠三角區域的經濟融合與產業鏈接,做好香港新界大東北開發這篇文章。例如:可依托香港完善的法治體系、自由市場機制、監管效率、專業服務等,建設發展香港文化創意孵化基地、次金融中心區、高端商業服務與專業服務及生態環保旅遊設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