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路 資深評論員
日前粵港聯席會議第十六次會議,廣東省省長朱小丹表示,粵港澳自貿區正在籌劃當中,而國家的專家調研組也將向國務院作出匯報,只有待國家對自貿區的功能和立足點作出定位。他特別強調粵港澳自貿區有別於上海自由貿易區,粵港澳自貿區是「一國兩制」體制下的區域性貿易區,主要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特性和優勢。而上海自由貿易區是國際性雙邊或多邊貿易區,以國際性為定位。
不少專家認為,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在經濟意義上看,其實就是中央打算在上海扶植另一個「新香港」,這樣對香港構成一定競爭,過往獨特優勢將逐漸消失,所以香港必須尋找新的競爭優勢。雖然世界經濟論壇早前公佈最新一份全球經濟競爭力報告,香港排第7位,排名上雖然仍名列前十,但是位列第2名的新加坡之後。從報告上看,可見香港在金融市場和基建等傳統優勢仍能暫時維持競爭力,但是欠缺創新能力,優勢長遠而言將逐漸放緩,香港必須在經濟轉型及長遠規劃上另尋出路。現時不少東南亞國家都組成貿易組織,例如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但香港則較難也甚少參與類似的貿易組織,未能享受部分的稅項及貿易優惠,這將削弱香港在地區與地區間的競爭力。
須趕上粵港澳自貿區列車
過去,香港一直依賴包括金融業、貿易及物流、旅遊和工商業支持及專業服務的四大經濟支柱,但部分產業已出現老化情況,就連社科院也曾有報告列舉香港競爭力減弱的三大因素:首先,土地及房屋供應嚴重不足,導致樓價增長過快,加上炒風濃烈,經濟呈虛擬化及泡沫化,房屋及商舖租金上漲過快,亦令企業經營成本增加,推高通脹,增加市民生活壓力;其次是人口老化日趨嚴重,影響競爭力;其三則是香港缺乏重工業及科技產業,與珠三角的互補性變弱,原有的前店後廠模式面臨挑戰。未來,香港在面對內憂外患的環境下,若沒法擺脫經濟單調化的困局,或在產業結構轉型創新科技方面無法突破,就算構建大珠三角經濟協作區,也會因香港產業結構存在缺陷而無法接軌。若香港經濟仍然缺乏新的增長點,競爭力處處靠食老本,相信不出十年,再難以搭上內地經濟發展的順風車,競爭力此消彼長下,深圳、上海等內地城市必定超越香港,取代香港。
設立粵港澳自貿區,香港應該看做是一個好機會,甚至是一個「最後的機會」。因為,上海自貿區代表長三角,與香港和珠三角存在競爭關係。粵港澳自貿區,本身包含香港,而藉著粵港融合,將為香港未來經濟注入新動力,運用香港法制、經驗及專業人才等的優勢,粵港兩地加大提升合作的層次,建立新的合作平台,擴大合作範圍,將過去「大門開,小門不開」的障礙掃清,盡快將香港經濟結構順利轉型,使粵港兩地真正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夥伴,這將有助香港重新取回珠三角地區龍頭的位置。若香港不是以經濟為重,迷戀搞「政治城市」,甚至「佔中」,再次錯失眼前的大好機會,趕不上粵港澳自貿區這班列車,香港的未來必然被邊緣化。
|